• 联系方式
  • 加入收藏
  • 沈阳师范大学主页
  •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师大

    孙河川教授留学经历在《沈阳日报》刊载

    【来源:蔡伏虹     作者:安欣     新闻发布:系统管理员    日期:2011/12/07    浏览量:38  】【打印本页】 【关闭

        《沈阳日报》“闯世界的沈阳人”栏目于2011年11月20日刊载了我校孙河川教授的国外求学经历,向世人讲述了一位内心无比坚强的女性艰辛的留学历程。《沈阳日报》报道网络连接地址:http://epaper.syd.com.cn/syrb/html/2011-11/20/content_754588.htm

     

    刻骨铭心留学苦,吹尽狂沙终成金


      见到孙河川教授,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热情、优雅、温和。听她讲述与众不同的留学经历,我简直难以置信,眼前这位温柔的女性怎么会有那么坚强的内心、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压不垮的身躯。

      求职11次遭拒仍锲而不舍,餐厅老板被她惊得目瞪口呆

      1996年,经过深思熟虑并做好充分准备后,孙河川踏上了去比利时鲁汶大学留学的征途。这当然不是一条轻松的路,能遇到哪些困难,出现哪些障碍,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启程前都有过思考,该做的预案都做了,但孙河川碰到的艰难还是超出了想象,让她面临了一场严峻的考验。

      这次留学是孙河川自掏腰包的一次漫漫旅程,因此,她非常清楚经济支撑的重要性,要想顺利完成学业,第一个要解的难题是学费和生活费。依靠多年工作的积蓄,完成首付当然没问题,但漫长的求学路必须要有后续的经济援助。孙河川不想用家人的钱,一切靠自助。那么,去哪里寻找“财源”呢?去打工。出国前孙河川知道去欧洲国家留学可以在学校里打工,只要英语好再加上不怕付出辛苦,估计学费和生活费不成问题。在国内时她是英语副教授,教了十几年英语,硕士博士都教过,在许多国际交流场合当过翻译,她自信语言不成问题,而曾是知青的她受点苦累就更不在话下了。她十七岁下乡,用手抓过大粪,150多斤的担子挑起来就走,餐厅里这点锅碗瓢盆的活儿跟她下乡时的苦累比起来算什么呀。

      尽管自信满满,可第一次去应聘,孙河川还是碰了钉子。那天,她去学校餐厅,问要不要洗盘子的,餐厅老板上下打量她一下,开口一句:NO!就把她给否决了。理由很简单,她太瘦小(当时孙河川的体重刚刚过了45公斤),又是个女的,怎么能扛得住。那些男生都干不了走掉了,女的就更不能要了。果不其然,孙河川看餐厅里干活的都是些人高马大的黑人男子,根本没有女人。

      她据理力争,说自己什么活儿都能干。餐厅老板当然不听她的话,他更相信自己的眼睛,就你这么个小女子,白干我也不用。

      第一次铩羽而归孙河川并没泄气,她知道自己完全干得了餐厅里的那些活儿,只是餐厅老板过于主观偏见,她要改变他的错误认识。第二天,她又去了,可结果与上次一样,没有任何进展。孙河川是个百折不挠的人,她不服气,不放弃,两次不行就三次,四次,五次……到第十一次被拒时,她几乎要绝望了,难以想象凭借她一口流利的英语和丝毫不差的身手,竟然连在餐厅里洗碗这么小小事情都搞不定。孙河川没有退缩,第十二次踏进餐厅大门。这次,餐厅老板被惊得目瞪口呆,没见过这么锲而不舍的人。孙河川斩钉截铁地说,我白给你试干两个小时,叫你看看我到底行不行。经过试干,老板彻底服了,这个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女学生,真是干活好手,举得起撂得下。

      每天超过18小时的过度用眼,付出累坏双眼的代价

      孙河川进入比利时鲁汶大学学习的那段时间,是她留学生涯最为艰难的时段。心理上的孤独,文化上的差异,脑力上的挑战和经济上的压力,都要由她那双柔弱的肩来扛,而学业的担子尤为繁重。

      孙河川的导师是国际知名的教育心理学泰斗,他的课程是给孙河川一千多页厚厚的两本英文书,叫她研读,两个月时间内必须完成,然后考试,笔试加口试。要知道,当时孙河川同时开了十门课程,压力之大可想而知。鲁汶大学执行宽进严出的政策,进入学校读学位门槛不高,但是要想拿到学位却非常困难,最后真正能够读下来,取得学位的人只有10%。孙河川不敢有半点松劲,拿出当年知青那种战天斗地的精神刻苦读书,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大部分时间或在读书,或在电脑上查阅资料撰写文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终达岸。功夫没白下,考试成绩下来,导师给了她双A,这样的成绩在他所教过的学生里是没有的。

      大量阅读和在计算机屏幕前长时间连续的工作,每天经常超过18个小时的过度用眼,透支体力,孙河川双眼视力急剧下降,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由出国前1.2和1.5,下降到两个0.2,两只眼睛几乎看不清什么东西了。经过检查,她患了严重的白内障。手术摘除了两眼晶体,换上人工晶体。这是她留学路上付出的第一笔代价,然而,这只是个开始。

      “厕所事件”尊严受伤害,海外学子深感祖国亲

      这是孙河川在餐厅打工上厕所遇到的一次羞辱,令她终身难忘。通常在学校餐厅打工的学生都去离干活最近的餐厅地下室上厕所。

      有一次,孙河川上完厕所,刚要往外走。一个五十多岁的白人清洁工把她叫住,说这个厕所不是你能用的。孙河川问为什么?白人清洁工拽住孙河川的手走过去,指着厕所说,这个厕所是餐厅正式员工用的,旁边那个简陋的厕所才是打零工的人用的。孙河川看了看发现,这两个厕所完全不一样,这边所谓正式员工用的厕所里面有洗手液,吹干器,纸巾。而那边所谓打零工的人用的厕所比较简单,里面什么都没有。

      在以民主平等自居的欧洲,两种厕所体现出的对人的尊严的伤害,简直不可思议。刹那间,孙河川感觉受到了莫大的羞辱,内心非常困惑。她出国前在国内已经是211大学的副教授,并且是该大学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外语教学负责人,也曾应邀到其他大学讲学,处处获得尊重和礼遇,哪里受过这样的屈辱,竟然连上厕所都要受到限制,被看成低人一等。转过身去,她的泪水哗地一下夺眶而出。她没争辩什么,因为没多大意义。她深深感到,在国内你可以是一棵参天大树,但离开了自己的祖国离开了养育你的沃土,在异国他乡就只是路边的一棵小草,任何人都可以踩上你两脚,祖国的强盛与海外华人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海外游子,只有发奋自强,才能拥有尊严。

      四天不睡一袋花生米顶一天,体力脑力透支已近极限

      在硕士毕业前夕的最后冲刺阶段,孙河川更加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了。她在同时做两件事:一、准备即将来临的统计学考试;二、准备去荷兰参加一个面试。此前,她在报纸上看到欧盟八国大型科研项目“高效能学校改进”招聘研究人员的广告。她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充满自信,认为自己能够胜任这个工作。于是递上申请材料,不久她便收到前往荷兰面试的通知。

      双管齐下,两线出击,这需要充沛的精力、体能和时间。只有几天的准备时间,这太短了,要把这两个任务拿下,孙河川必须豁出去,她开始拼命了。

      她连续四天四夜不睡觉,通宵达旦、黑白循环地做准备。她没时间干别的,甚至一天三顿饭都免了。为了省出更多时间学习,她不知道饿,想不起来饿,也不敢饿。每天只靠一小袋花生米和自来水充饥解渴。

      去荷兰面试那天,早晨不到五点动身。由于走得匆忙,只想着面试的事,疏忽大意,竟然忘了把比利时法郎兑换成荷兰盾(当时欧元还没有在欧洲各国使用),手里只有比利时法郎,这在荷兰不能用,连杯茶都喝不上,只能挨饿。后来,不知在哪里找到一个荷兰盾,只买了三片面包和两杯水,在往返比利时荷兰十几个小时里,肚子里仅有这么点东西。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