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松,善于解构经典的思想者导演王延松 知道王延松导演,是因为新版《日出》,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日出》剧本9万4千字,删了6万字,剩下3万4千字。我要努力寻找一种能够契合主人公心灵的演出语言,努力寻找一种新的叙述方式,为的是有力揭示出主人公陈白露‘内心生活’的真相。我们可以把‘陈白露之死’设定为一种全新叙述的界面,以陈白露‘第一人称’叙述为路径,重新解构故事,依次展开她相关生活的内心层面。这种既是现实的又是心理的交叉叙述,使新解读《日出》的故事主线,得以始终沿着契合主人公心灵的轨迹发展……” 王延松在圈内有“思想者导演”之称,他近年因执导《原野》、《雷雨》而名望激升,在天津、上海分别创造了经典新解读时代叫好又叫座的双赢局面,他对经典超强的解读力,成为话剧圈热议的话题。专业人士从他的解读手法上,惊喜地看到经典作品鲜活的现代生命力;观众从他的话剧中,体味到曹禺之所以是大师的那种深厚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人生存的广阔关照,继而很容易发现在喧嚣、忙碌的现代社会,虽然难于静下心来思考、却始终藏于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问题——人性。就像他在《日出》导演手记中所写下的——“我想,新解读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看到‘太阳’象征一种‘心灵救赎’。在《日出》里,‘太阳’不是什么别的生命之外的存在,而是人类的良知。” 春天沈阳的一个下午,在沈阳师范大学戏剧学院《莱昂瑟与莱娜》的排练场,终于见到了这位闻名遐迩的戏剧导演:长发、美髯,尽显艺术家的儒雅;谈吐睿智,方寸之间仁者思维扑面而来。 您是怎么与“德中同行”活动结缘的? 这次“德中同行”活动的德方代表,小说家冯莉是我多年的好友。她邀请我导演这部毕希纳的作品时,我正在做易卜生一个剧本的案头工作。毕希纳和易卜生在西方戏剧史上有着同样地位和价值的戏剧家,他们开创了西方的现代戏剧。虽然这次导演任务来的仓促些,有着相当的难度和压力,但是毕希纳的剧作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 出于怎样的原因让您想要亲自导演《莱昂瑟与莱娜》这部话剧? 毕希纳是一个天才的剧作家和文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个时代的革命者,不到二十四岁就不幸过早陨落。他的这部剧作《莱昂瑟与莱娜》是一部很有思想锋芒的喜剧。不是那种让人放肆嘻笑的喜剧,而是在笑的里面有意味,让你体会到笑背后有一种反讽的力量。所以,我们做毕希纳的喜剧,并不是为了复制想象中德国剧场里发出的笑声,我们是尽力用今天的时代精神、文化立场与创造力来解读这部作品。这个解读并不是符号意义上的文化,而是解读文化背后活生生的人。普天之下,人所遇到的问题、对问题的思考以及做出的选择都是相近的,我们与170年前毕希纳笔下人物的心灵是相通的。我们每天辛苦的工作就是为了寻找可以让我们与他们之间彼此心灵相通的桥梁,我们期待着沈阳的观众在“德中同行”的大的背景下,通过剧场艺术的桥梁彼此走近。我们走近毕希纳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让毕希纳走近我们的解读空间。 那么您之前的导演的几乎都是中国剧作家的作品,那么这一次导演德国的文学作品,又有 怎样不同的感受? 事实上,好的经典作品都会有相同的、共享的价值。但在这一次毕希纳作品呈现中,我们确有许多与以往不同的感受,我们正在经历着这些不同,在这些不同点上,我们有快乐也有苦恼,我想当这部戏上演之时,我们用演出来回答你的这个问题,会更具体、更生动。 面对德中之间的文化差异,您又是怎样让观众能够更深刻的理解该剧的精神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