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积极推进改革和科技进步,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然而,在一些地区和部门,还存在着片面追求高速度的倾向,致使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等问题。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首先,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决了发展的目的问题,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的集中体现。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表现在发展问题上,主要是人们对发展目的的认识。发展目的问题,是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发展的动力所在。科学发展观提出,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目的。所谓以人为本,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为了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此,就必须以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以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就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一方面,必须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加大对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另一方面,还必须不断加强对各项社会事业的管理。当前,在一些社会事业的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义务教育问题、医疗保障问题,这些都需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通过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加以解决。以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正确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社会进步与人的自身发展的关系等问题,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的集中体现。
其次,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决了如何发展的问题,是指导发展的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方法论是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紧密联系,一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另一方面,方法论又是世界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发展,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协调发展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对上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都做出了科学的界定,是指导发展的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再次,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五个统筹”实际上是指出了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五大矛盾和这些矛盾的主要方面。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是在进一步发展城市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以解决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统筹区域发展,主要是在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的同时,更加注重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以解决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在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以解决经济社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主要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更加注重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环境约束问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主要是在处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上,要立足国内发展,以国内发展促进对外开放,以对外开放带动国内发展,以解决好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关系问题。“五个统筹”明确了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既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顺利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所设计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分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的前两步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使我们必须而且有条件改变原有的发展思路,树立新的发展观念和发展理念,实现“五个统筹”的发展方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并不意味着我们过去的发展是不科学的。很难设想,在我们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能够实现“五个统筹”的发展。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密切联系的。
其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即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目标,是基于我们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而提出的。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
最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的客观要求。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矛盾。如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分配中的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加大等。这些矛盾都需要通过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加以解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亟待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在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还仅仅开始,距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五个统筹”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特别是我们还面临着诸多思想、体制、机制、技术等方面的障碍,从而大大增加了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难度。在思想认识上,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地方上的领导同志,重经济轻社会、重速度轻效益、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等思想还相当严重,在实际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搞开发区、搞项目、搞工业上。如在谈到搞开发区的问题时,有的同志说,我不搞开发区、不搞项目、不搞工业,我这个地区什么时候才能富起来。但对搞开发区、搞项目、搞工业能否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以及是否会大量占用耕地,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则考虑得很不够。这些认识上的问题不解决,科学发展观就很难落到实处。在体制和机制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价格机制还不够合理,这必然给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带来巨大障碍。如我们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但如果我们的体制、机制仍然对搞粗放经营和走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企业和地区有利,那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有可能成为空话。再如,我们要建设节约型社会,这种节约既包括生产领域里的节约,也包括生活领域里的节约。但在生产领域里,如果我们的体制、机制,仍然对乱开乱采,浪费资源的企业有利。在生活领域里,如果没有全民消费观念的根本转变,对浪费现象没有必要的抑制措施,那么,建设节约型社会也会成为一句空话。应该说,在这方面,我们同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在技术方面,我们还缺乏对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支撑。如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除了需要必要的资金投入外,还必须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当然,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本来就离不开资金,但有了资金,却不一定必然有先进技术。目前,我们的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的能力还不够强,这也是进一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大障碍。
把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到实处
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到实处。提高认识,不仅要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对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的认识,而且要提高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认识;不仅要提高思想认识,而且要通过相应的体制、机制、政策和措施,把这种思想认识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去。把握全局,就是要充分认识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从实际出发,突出工作重点,搞好各方面的统筹。要把当前能够做到的事情首先做好,暂时不能做到的事情,也要做好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步加以实现,而不能提出一些过高的脱离实际的目标。采取有力措施,主要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和技术支撑。
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重点是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改革。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要求,准确界定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实现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和政府与中介机构分开,充分发挥企业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深化金融、财税体制改革,并制定正确的财政货币政策,一方面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另一方面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确保“五统筹”的顺利进行;通过深化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改革,使其真正成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自觉地、有利可图地走上新型工业化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道路。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积极有效作用,关键是发挥价格机制的积极有效作用。这就涉及到价格体系的改革和完善问题。就目前而言,我国绝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已经完全由市场决定,但由市场决定的价格并不一定都是合理的。目前我国的价格体系还存在着严重的扭曲现象,各种商品的比价还很不合理,特别是农产品的价格总体上还偏低。目前,在价格问题上,可以说,我们遇到了一个两难的选择,即完全由市场定价,价格并不完全合理,而要加大政府对价格的管制力度,不仅与市场趋向的改革相背离,而且,如果弄得不好,还有可能造成新的价格扭曲。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学技术进步,对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重大。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学技术进步,除了要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外,也需要有体制和机制的保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要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三要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四要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五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是需要特别强调的问题。
自主创新,包括国家层面的自主创新和企业层面的自主创新,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一些重大的原始创新,应由国家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统一组织实施,就像“神五”、“神六”那样。当然,也可以由那些经济技术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组织实施,国家给予必要的人力、财力和技术支持,其创新成果作为企业的知识产权,以体现国家对自主创新的鼓励。同时,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独立地进行某些自主创新。对于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则主要由企业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实施,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作用,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要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按照社会技术进步和发展的方向,大力进行科学研究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并注意处理好科学研究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关系。与一般的科研单位不同,企业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因此,企业不仅需要很好地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而且还应该把重点放在应用技术的研究上,并把它与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市场的选择。
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必须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经验表明,凡是技术水平在本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进行资金投入的力度较大。对于经济实力不是特别雄厚的企业,在增加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企业的资金承受能力,采取不断递增的办法;另一方面,还要能够使技术创新的成果,尽快转化为市场上需求的产品,从而尽快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进入一个投入—技术效果—经济效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