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斧铸就生物界传奇神话 李丕鹏,我校特聘教授,国家优秀教师、第一批国家高校骨干教师、沈阳市领军人才和山东省中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动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兼职教授和动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副导师。现任辽宁省动物学重点学科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辽宁省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保存委员会(IUCN-SSC)委员暨两栖动物专家组(中国区)联席主席、辽宁省动物学会理事长、全国野生动物经营利用和管理标准化委员会委员、《蛇蛙研究丛书》和《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与保护专辑》编委会主任。主要从事两栖爬行动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物学、进化与生态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以及省级教改项目2项,参加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在《中国科学》、《PNAS》、《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等国内外学术刊物正式发表论文13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或独立获得省部级等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奖励11项。 一个偶然与必然的交界点 李丕鹏教授从小对小动物有着难言的喜爱,因为成长在山村,对于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特别的情结。虽然如此,考取生物学专业却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上一世纪七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李丕鹏从未接触过生物学,一是没有这个课程,二是在高考时没有这个科目。在李老师填报志愿的时候,还不知道生物学专业,那时他的理想是学习数学和物理。当陕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拿到手时,他十分惊讶。后来走进大学校门,通过学习生物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初步了解了这个专业后才热爱至深。这既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得李老师与动物学结下不解之缘,但这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他童年生活中自然的纯美潜移默化在李老师心里,就这样大学生物学专业的学时使得他童年见到的蛇和蛙走进了他科学研究的世界。 高中时代的学习环境对李老师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老师们将自己的热情完全投身于教育事业上,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百般关心、爱护和教育,不仅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而且使得他们几个要好的同学形成学习小组,他们相互学习和帮助。为了攻克一道数学或者物理难题,他们可以彻夜不眠的进行讨论,并比赛谁最先求得最佳答案。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教学形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他人生的楷模。他说:“在学生时代的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就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他们对我的成长十分重要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相得益彰,他们的教学能将同学深深的吸引住,无形中培养了大家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大家的学习主动性。” 与两栖爬行动物的“亲情” 在自然界,生物就像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任何一个物种的存在都将构成一个生物链条。目前人类所探索到的知识仅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的知识我们无法了解。“两栖爬行动物就像是我的孩子一般,看到他们在濒临灭绝我的心会痛”李老师动容的说。去年月初的那场雪灾过后,李丕鹏教授专程去宁波去探查令他牵挂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镇海棘螈。因为镇海棘螈冬眠时,藏在土壤表层,经历这么长时间的低温,不知道有多少能存活下来。提到这些时,李教授的眼中泛起了泪花。 咬定青山不放松 在学习和科研上或者说在对待任何事情上,只要是有益于社会的,都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不拔、弃而不舍、坚持不懈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李丕鹏教授说。在李教授读博士期间,就开始从事以爬行动物为主的脊椎动物胸腺微环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研究,这在国际上从形态学方面探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及学说尚属首次,可以说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是重大的发现并且有原始创新性。 “对比国外近年来的研究,我国在本方向的研究上已经落后了。再不迎头赶上,那就是作为一个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失职。”李教授认真的说。 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李教授告诉我们,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干其他事情都是一样的,需要很多方面的优良素养、理念和作风,但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更要记住铁人王进喜那句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不要被困难吓倒,更不要怨天尤人,抱怨我们研究条件的不如意。其实,我们实验室现在的条件已经相当的好了,虽然还达不到一流,但基本可以满足我们现在的研究。更要明白世界是在变化的,我们的条件也是在不断改进和发展的。只有用知识武装好我们的头脑,时刻准备着,就会有更好的作为。 “只要认准方向,咬定这个青山不放松,我们会成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