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书记于文明同志在暑期中层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 2009年7月22日)
刚才赵校长就中长期发展规划做了介绍,同时也给我留了很大的一个思考和表述的空间。今天我主要围绕学校下一步的发展建设谈一谈我的想法、认识、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我主要讲三个关键词。如果要规定一个题目,就叫“目标 战略 动力——沈师大走向卓越的关键词”。
走向卓越,这个词应该说内涵明确,包含量也比较大。之所以用了这个词,是想表达一种目标要求。无论我们作为什么层次的学校,在什么区域、科类上达到什么水平,都是要让沈阳师范大学卓越。
一、目标
目标就是我们沈阳师范大学的发展建设目标,把沈阳师范大学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教育部部长周济反复强调,“办什么样的大学,怎么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培养这样的人才?”是大学管理者必须要思考的两个重要问题。我今天主要围绕着办什么样的大学这样一个目标来谈。
我们在制定学校2002年到2010年发展规划的时候,有一个表述,那就是“把沈阳师范大学建设成为以教育学科和全方位服务基础教育为主要特色,文、理、经、管、法协调发展,国内知名、省属一流的师范大学”。这是当时我们目标的主要框架。一般说来,目标的确定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科类结构的定位,一个是水平结构的定位。科类结构就是以教育学科和全方位基础教育为主要优势和特色,文、理、经、管、法协调发展;水平结构定位就是国内知名、省属一流。这是我们学校在2002年确定的发展目标。一般我们制定目标的时候,既要考虑现实的基础,同时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就是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这才叫发展目标,如果根本就不用费劲,毫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实现了,那不是一个合适的目标。所以,刚才赵校长给大家做了一些对比。应当说我们《2002~2010年发展规划》目标的确定、战略的选择和举措的实施,还是比较好的,很好地引领了沈阳师范大学从2002年到现在的发展,我们应当对这个目标和举措给予肯定。下一步就涉及到我们一个新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这个目标怎么确定。这次给大家发了一个材料,很多方面的框架设计还是有新的见解,有新意的。这个规划的制定是我们解放思想,凝聚大家的智慧,最后共同达成一致的过程,所以研讨班提交这个材料供大家进行思考、研究和讨论。
(一)水平定位方面
在这个新的规划中对发展目标的描述,在水平定位上可以看到有变化,就是“区域优势突出,部分专业和学科能够跻身国家先进行列,国内知名、省属一流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个水平定位怎么样?这里面“省属一流”后面不是师范大学,就需要大家来推敲和比较了。以往我们是“国内知名、省属一流师范大学”的目标,那么现在把“师范”去掉,它有很多意义在里面。因为现在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师范大学或者包括其他一些单科性的学校都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如果说“师范”作为我校目标定位的话,那我们现在大部分的专业和学生又都不是师范专业和师范生。因此,我们再把自己局限在师范学校这个行列中,非要和其他师大去比较,可能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参照越来越淡,越来越丧失它应有的意义了。此外,其他师范大学也在向综合性方向发展,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办学目标就是“综合性、国际化、有特色”。目前,辽宁省属本科高校是40多所,我们要在其中达到“省属一流”,这个标准无疑是提高了,就不单纯是和辽师大、渤海大学相比了。而且,我们的定位是“多科性研究型”,这个定位也是不低的。
(二)科类结构定位方面
现在表述了这样几句话:“特色鲜明,创新性强,制度先进”,这个表述包容量很大。特色鲜明,我们在哪些方面特色鲜明;创新性强,这是沈阳师范大学这些年发展建设的一个特征;制度先进,也是沈阳师范大学发展的一个亮点。这次科类结构的目标没有明确,没有象上个规划似的非常清晰,以“教育学科、全方位服务基础教育为主要优势和特色”。这是不是意味着,沈阳师范大学学科专业也要经过重新洗牌,才能够明确在哪些学科上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现在来看,教育学科是我们一个老家底,应当说不错。全方位服务基础教育,这是沈师大的功能、职能优势。那么沈阳师范大学下一步的学科专业到底怎么样打造优势特色,真需要我们研究,这个目标就给我们很多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比如象刚才赵校长谈到的,我们表演类的专业特别是京剧,有一定社会影响,在我们学校的发展目标中怎么体现?定位在什么层面上?还有象国际商学院、软件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一些后来居上的学科与专业,我们怎么考虑分析?因为现在这三个学院在专业规模上差不多都跻身前列了,可能跟他们比较的是外国语学院或者文学院了,那么可能真有一个重新竞争或者洗牌的过程。因此,我认为目标层次定位,或者说水平定位,需要我们大家认真思考。发展建设目标定位,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思考、研究、创造,最后才能进一步明晰。所以当前这样一个表述,留了发展的空间,留了探索的空间,需要我们动脑筋。
二、战略
沈阳师范大学现在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和前十年、八年的发展还不一样。整个高等教育的市场、格局和我们学校内部的秩序基本上明晰了,我们很难寻找到新的突破来推进学校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才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要推动事业的发展,就要有资源的注入,或者简单地说要有人、财、物的注入。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政策、资金和资源三个方面。政策上,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有很多好的方面,但确实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现在大家都在竞争博士点,有了本科要办硕士,有了硕士要办博士。为什么大学管理者要这样做?为什么用某些领导的话说叫不安其位?是因为我们的政策特点是扶强不扶弱。国家的资源首先是向北大、清华、“985”和“211”这些院校倾斜。到了我们一般普通院校,政策也好,资源也好,基本上可以给我们提供的,供我们支配的都很少。因此,大家都在争这个层次。上了一个层次就可以有更多的政策和资源使用。我们学校既不是“211”,更不是“985”,只是一般的普通地方院校,而且是后升格的普通高校。我们可以支配的政策资源、资金资源和物资资源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我们怎样发展?我认为,我们必须要自己寻找新的路径,给自己注入动力和资源,才能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沈阳师范大学有今天,就是我们自强不息,创业创新,从自我寻求发展、自我破解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走过来的。我们在新的形势下,面对一个新的十年,或者十多年的时间,寻找一个什么样的战略,寻找一个什么样的动力来发展,必须由我们全校上下,尤其在座的各位认真思考。我想在战略的选择上,至少有这么五个方面是很重要的。
(一)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我们沈阳师范大学提出的最早,去年党代会工作报告就是这个主题。搞科学发展观试点的时候,赵校长对这个问题又进一步从学理上和工作实践上进行了解读,做了非常好的报告。现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要打造核心竞争力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辽宁省教育厅最近出台的文件,就围绕高校核心竞争力设计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最近我又看到一篇文章,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又有一个深化。2009年《教育发展研究》上刊登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系统层次结构探析》,是上海市教育学会立项的一个课题,由同济大学的一个教授和博士生做的。他们把目前中国高教界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概括了三个方面:
一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指高校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及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全方位相互协调和有机结合,能够促进高校持续发展,突显优势或特色学科,在竞争中显示自身能力的一种运作模式。是由制度体系、学科体系和文化体系等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系统。昨天咱们几个院长交流经验的时候也谈到了这个问题,是很有一些见解的。
二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独有的、长期形成并融入其发展中支撑高校竞争优势,使高校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发展的能力系统。
三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指高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职能活动中所形成的某方面或某些方面核心能力形成后,对高校资源有效运作所产生的整体竞争能力,从这些意义上说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又概括了高校竞争力有三个层次,深层次是理念文化,中层次是制度组织,表层次是学校的三项职能。
这个研究在学理上还是很深刻的,至少目前来看我认为很好。这个研究和我们学校去年围绕沈阳师范大学打造核心竞争力设计规划的七个方面的目标和举措是相辅相承的,非常一致的。因为我们在党代会报告中,就是对核心竞争力做了一个系统的设计和表述,那就是“以专业、学科、科研的实力为根本,以队伍、制度、文化为支撑,使大学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特色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我们提出的核心竞争力中,专业、学科的问题,大学的三项职能我们提到了;然后是制度,中间的那个支撑层次我们有了;文化,我们表述的也很清楚。可以说在这三个层面上我们很好地规划、设计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如果我们真正地按照当时设计的七个方面来打造沈阳师范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沈阳师范大学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大学,一个好大学,就会走向卓越。所以,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是我们沈阳师范大学走向卓越或发展建设的一个战略选择,而且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个战略。
(二)特色和优势
这是当前每个高校都在强调的问题。无论是哪所大学要发展建设走向卓越,都必须要有优势和特色,这个优势和特色首先是建立在学科与专业方面的。对这个问题我想就不更多地说了。因为我们大家在这点上共识性非常强,问题是如何落到实处,这不仅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
(三)办学体制创新与发展
这也是我们沈阳师范大学要寻找的发展战略之一。我们前十年的发展,可以说就是在办学体制上的突破,这是我们学校发展建设的法宝。因为无论是从学科专业的发展,还是从规模上的发展都和我们办学体制上的突破有直接的关联。如果我们不寻求办学体制的突破,我们的债务负担就不是今天这些了。现在我们沈阳师范大学的债务负担基本上突破了最困难时期,以后就越来越轻松了。这就是因为我们在办学体制上寻求了突破、合作。旅游管理学院、国际商学院、软件学院都是办学模式上的突破。
首先是突破资金这个瓶颈。如果这些发展都放在学校自身上的话,我们会多背上好几个亿的债务负担。因为合作,我们引进社会资源,利用国家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政策,很好地做了这篇文章。最近,美术与设计学院要搞得好的话,也可能会有一个新的突破,仍然是这种思路和模式。
其次是突破人才培养的模式。国际商学院的办学,不仅仅体现在资金投入上,还体现在新的办学理念和模式上。大家都知道,国际商学院有统招生和单招生两种学生。单招生都是当年高考的时候没有达到我们国家二本录取线的学生,甚至我们刚开始招的时候是从三本开始招的,有的连三本线都没有达到。但是,两种学生经过四年的共同学习后,当统一面临着选拔读研时,却连续两届都是单招生胜出。这说明什么问题啊?我们看到过美国一些老师的授课,他们给国际商学院的学生开电影欣赏课,当时我们都不理解。现在看,他们的很多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我们真应该很好地研究研究。
再次是突破管理体制的模式。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个大学管理体制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在二级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这样一种新的管理体制,可以说为学院的发展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没有这样一个好的体制,国际商学院、软件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也不会有今天的局面和发展。所以,办学体制的改革、深化,仍然可以作为我们今后学校发展战略的选择。这个观点和认识,现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同志是非常支持的。她非常希望辽宁省高校能够在这个问题上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我想,如果我们美术与设计学院这个合作成功的话,在资金的注入、办学模式的突破和人才培养质量上也一定会有一些新的东西进来。我们其他一些专业、其他一些学科,都可以思考这个问题。
(四)资源整合
校内资源整合这个优势怎么样来发挥,也应该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来思考。这次交流经验的六个单位,同志们印象都很深。其中四个单位是今年评出来的先进单位,两个单位是特殊邀请来的。邀请之一就是教育技术学院。教育技术学院目前的发展建设确实让人感到欣慰。他们最好地实现了师大发挥资源整合优势的想法。当时辽宁教育学院和沈师合起来,职前职后这个优势都在师大。这个优势怎么发挥?确实我们有一些想法。比如当年我们把教师专业发展学院的牌子挂在了辽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运行两年之后因为存在一些问题,后来我们又重新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院。但是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教学、教研、服务几方面功能体现最好的是教育技术学院。
刚开始的时候有些领导担心,我们有些同志也担心,说教育技术学院和省电教馆合并,一个是面向校内的学生培养,另一个是面向全省的基础教育,能结合起来吗?搞不好打架怎么办?耽误事儿怎么办?但是我们的电教馆和教育技术学院哪个事儿也没耽误,他们发展得最好。他们原来的条件最差,要什么没什么。我给他们打气和鼓励,“有作为就有地位,要干。”现在发展多好!我认为我们每个学院和基教中心的每个单位都应该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仅对师大有意义,对辽宁省都有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每个教师都有意义。现在我们电化教育馆在全国从功能、模式、地位、作用的发挥方面都得到了中央电教馆的高度肯定。刚开始中央电教馆也是不看好我们辽宁省电教馆的,认为沈阳师范大学这个牌子上挂个省电教馆,那能行吗?现在他们说,辽宁最好。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优势在我们电教馆体现出来了。我们电教馆目前有本科和硕士,有面向全省基础教育的校长培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他们要地位有地位,要职能有职能,要经费有经费,要设备有设备。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真应该好好思考思考。
(五)社会服务
首先,沈阳师范大学为基础教育服务,要搭建一批服务平台,发挥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优势。作为我们学校的一个发展战略,如果实施好了,对师大地位的提升、社会影响的扩大都会起着重要作用。去年我们设立了北票基础教育服务区,经过一年的时间,已经初见成效。我们除了对北票所有的教研员和骨干教师、校长进行培训之外,还在北票的高中、初中、小学分别挂了附属学校的牌子,做了许多踏踏实实的工作。在这一点上,我们基教中心的优势发挥出来了。今年北票高中高考创了一个纪录,学生高考成绩在600分以上的有20多人,而且有1人考入清华,1人考入北大,在整个朝阳市引起了震动。往年北票高中的高考成绩超过600分的不超过10人,而且已经有六、七年没有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了。现在,在朝阳的几个县中,北票高中已经排到第一位,这就是成效。北票娄家店中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农村教育改革的典型,我们要在那儿挂上沈阳师范大学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基地的牌子。因为现在我们国家农村教育问题最大,但潜力也最大。北票的基础教育条件非常好,在实施九年一贯制时采取了新方式。那么怎样在新方式下,把九年一贯制贯彻得更好,就需要我们要搭个班子,派专人去研究。我们要在那个地方对辽宁农村教育真正搞出点东西来,这对发挥我们沈阳师范大学服务基础教育优势,提升学校声誉和地位非常重要。
其次,我们社会科学学科要思考怎样能够成为政府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前一段在信访的问题上,社会学学院做了一些工作,也引起了市领导的重视,发表的一些文章,我认为很好。我们社会科学学科就应该这样做。
再次,就是我们的大学文化。大学有文化辐射的功能,在这一点上我们古生物博物馆已经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围绕这样的基础做一些什么样的文章,校长和其他校领导也在考虑。比如说建设教育博物馆和京剧博物馆,或者围绕沈北大学城附近,在我们沈阳师范大学对面的空地上,能不能规划出一些文化或者体育设施、场馆?有的同志到过华盛顿,华盛顿整个广场两边,都是文化设施,各种各样的纪念馆,那是中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基地。能不能在我们沈阳师范大学及沈北大学城附近也做类似的设计,这里面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所以,在服务社会这方面,我们从教育、政府的社会工作和文化建设的角度,能不能想出一些新的思路,搭建一些新的平台,应该作为我们沈阳师范大学发展战略来考虑。
三、动力
动力的问题和战略有关系,战略更重要、更长远一些,动力更具体和实际一些。那么从动力的角度考虑,结合沈阳师范大学的发展建设,我觉得以下这么六个方面应当是我们沈阳师范大学下一步发展要寻找动力的来源。
(一)管理制度的创新
现在很多学者把制度提得非常高。像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张维迎说:“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体制改革和大学制度创新比投入多少资金都要紧迫得多,我们现在应该向体制要效益。即使在现有投入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把大学的体制真正理顺,不断创新大学制度,从而形成一个充分竞争的学术市场,中国大学的潜力就不止是一倍、两倍的问题。”沈阳师范大学这些年的发展,我们体制的创新,包括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在大学发展目标上我加了几个字,就是“制度先进”。
现在我们的大学管理制度,与国内大学相比较,不仅在辽宁省是领先的,在全国也是属于前列的。因为,我校学术委员会这个框架和设计,职能、地位的定位,在辽宁省其他任何一所大学里都没有。我们发挥教授作用,发挥学术权力作用的理念是先进的,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那么下一步我们仍然要树立创新观念,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首先是在学校层面。目前我们大学体制是十六个字: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监督。以前我们有党委会的工作制度,有校长办公会的工作制度,民主管理教代会也有制度,我们学术委员会教授治学也有制度。如果我们把这几个制度再做一个顶层设计的话,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就需要进一步明晰。因此,从学校这个层面上,围绕这十六个字要出台一项制度,进一步把它明确起来。明确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呢?党委作为一个集体,主要在决策上发挥作用;校长要在执行层面上发挥作用;教授主要在学术事务上发挥作用,扩大学术权力,强化学术权力;教代会主要在民主监督上进一步强化地位和作用。这样,就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大学管理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决策、执行、监督、反馈,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对党委和校长之间一些重复和交叉的职能,党委定位在决策层面上。要更好地发挥校长在学校管理事务当中的作用,让校长来负责。学术委员会很清晰地规定着学术权力、决策的范围和界限。以后的一些学术事务,由7个委员会去做。除此之外,在涉及到机构、干部这方面问题的时候,才提交到党委会上。所以,这是发挥教授学术权力的一个好的制度。民主监督就像今年年初的教代会一样,我们要把它制度化,要把教代会开成像政府每年“两会”似的,校长报告工作,教代会进行监督,每年以这样的模式进行,才能使民主监督进一步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其次是内部管理体制。就是要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昨天我们几个院长的发言都很精彩,听了之后,我非常高兴。实际上我们其他学院也都各有特色。现在沈阳师范大学这个班子,特别是我们这支中层干部队伍,我们敢与辽宁省任何一个大学比较。我们这些干部和五年前、十年前,或者和三年前比较都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现在,我们各位院长讲办学的时候都是有理念、有目标、有措施,讲的头头是道,所以管理重心下移的条件成熟了。
第三是分类管理。刚才校长做了认真的解读,我希望大家要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的起因在哪里呢?就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时候,我到外国语学院去调研,闫雪雯老师有个发言令我非常震动。她说,“我是外国语学院差不多科研搞得最好的一个老师,但是按照学校的考核办法我不合格,那就更不用说别的老师了”。同志们想一想,我们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特别是英语专业,是我们沈师大最好的品牌专业,每年在一本B段招生都超分录取,生源质量非常高,而且培养的毕业生质量也高。就是我们这样的一个品牌专业,竟然我们的教师考核都不合格,这个制度不值得思考吗?对此,校长也高度重视。我们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怎样有利于发展,我们就应该怎样设计制度。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实行分类管理。关键是怎样分类管理?怎样才能更合理、更合适?对外国语学院来说,我认为搞好专业和品牌建设是第一位的。如果我们沈阳师范大学有三、五个像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这样的话,那我们就很自豪,腰板很直。如果这样专业的老师在我们的管理制度下考核还不合格,那我们把老师们往哪儿指引呢?我们用英语写文章还能超过英国人吗?用日语写文章还能写过日本人吗?这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就应当针对不同的学院、专业的特点而有不同的要求。分类管理的思路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具体怎样操作,怎样分类更合理、更合适、更科学,大家可以好好讨论。
第四是岗位管理。岗位管理这个问题我们正在调研,按照国家要求我们也正在酝酿新的人事制度,其他大学也在调研、实践和观望。这个制度对我们学校老师来说有许多积极的意义,如何把它贯彻好,并化解好实际工作中给我们带来的一些问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二)领导班子与队伍建设
领导班子是火车头,这不仅是对学校,对于一个学院来讲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认真搞好校领导班子的建设,搞好院领导班子的建设。在这点上我真的很欣赏象外国语学院范革新老师这样的院长,他不仅想到今天而且想到明天,对未来负责。这样我们沈阳师范大学才能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就把今天搞好,而明天却不管了,跟我们没有关系了,那是对未来不负责的。所以,我觉得目前沈阳师范大学校、院两级班子是最好的一个时期,没有摩擦,没有杂音,团结、凝聚、干事、清廉。我认为这几条不但说得出,也是我们要继续巩固和发扬的。
(三)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必说了,怎么样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真应该好好地研究国外的大学教师制度。赵校长从美国密西根大学回来后做报告时讲了这个问题。我们教师队伍怎么构建,怎么样调动好教师积极性,包括像分类管理的一些办法,我认为都是很好的,并且应当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也很重要,尤其是当前我们辅导员这支队伍的建设,我希望能引起在座各位的高度重视。去年有一次我给辅导员讲话的时候,我查了一些资料,真是大吃一惊。国外的大学不仅有辅导员队伍,而且很强大。只不过他们叫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设计师等,而且还分成了很多类别,其实就是我们辅导员的职能。所以,我们不仅要搞辅导员这支队伍建设,而且要搞好。因为这支队伍建设对我们学校发展至关重要。学生入学之后,他怎么样设计和规划自己的发展;他遇到一些心理危机怎么样干预,怎么样解决;他接触社会,走向社会后一些方方面面问题的指点和指导,都离不开辅导员。所以,我们的学生工作部门,要根据辅导员和学生工作的要求,把我们辅导员分成不同的类型。有的辅导员可能是在职业生涯设计方面有研究,那就可以让他干这个;有的是在心理咨询方面有研究,就让他干这个。慢慢地他们就会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了。那么有这支队伍直接和学生打交道,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对我们学校的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管理队伍建设还包括象图书馆、资料室等各个方面队伍建设,我们都要给予高度重视。
(四)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属于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方面。我们在党代会报告中说了很多,在这个规划中也说了很多。目前我们沈阳师范大学确实有我们自己独特的、不同于辽大、东大和其他大学的校风,我们学校的风气外界评价是好的。我们的认真,我们的求实,我们培养的学生质量,包括这几年我们输送给省委组织部的选调生,外界的评价是相当高的。所以,我想在这一点上,确实要进一步打造好我们沈阳师范大学这种凝聚、包容、宽厚、团结的风气。沈阳师范大学现在是一个很好的和谐大家庭,平时工作各部门配合、上下之间的支持真是很难得。而且我们是两个本科院校合在一起,又先后并入了四、五个中专学校,没有摩擦,没有离心离德。这种包容、这种融合、这种凝聚,应该是我们下一步大学文化建设中认真思考的。我看这个规划方案对文化概括为学术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概括得很好,怎么样进一步丰富内涵,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思考。我希望这些文化能够传承下来,不仅我们这个班子,不仅我们这一代人团结、凝聚、干事,而且我们的后来者,十年、二十年也团结、凝聚、干事。那十年、二十年过去之后,我们沈阳师范大学就又是一个境界了。
(五)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怎么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我们必须更新理念,深化改革。说到底有这样几个理念:
一是市场理念。市场理念主要是讲竞争,高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7月18日,《中国教育报》公布了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情况。普通高等学校现在是2263所,比上年增加355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3%。高等教育数量在增加,规模在扩大。而2008年全国高中教育共有学校30806所,比上年减少449所,招生1649.12万人,比上年减少1.06万人;初中学校5.79万所,比上年减少0.15万所,招生1859.60万人,比上年减少8.9万人,在校生5584.97万人,比上年减少151.22万人。全国共有小学30.09万所,比上年减少1.92万所,招生1695.72万人,比上年减少40.35万人,在校生比上年减少232.49万人。一边是高校数量在增加,规模在扩大,一边是中小学的数量规模逐步减少。所以,高等教育的市场意识、核心竞争力意识,我们是必须要树立的。今年我们学校的招生文科、理科都高出30分,这不单纯是我们声誉和质量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新升格的民办高校全国增加了355所。当然,这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将来竞争的时候,淘汰或受冲击的很可能首先是他们。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把学校的层次和质量往前提,往高提。但另一个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思考,我们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问题。
二是以人为本意识。就是今天招入的学生,我们要为学生设身处地地着想。怎么培养,他们的未来会怎么样?他们将来能做什么?他们怎么样能走上工作岗位?我们的规划从人才目标的设定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课程设置到考核评价,都应该系统地进行考虑。昨天为什么我们要请法学院来介绍?大家都知道,法学专业竞争非常激烈,原来最好的专业现在差不多变成最长线的专业,学生就业难。这种情况下怎么样考虑学生的未来?法学院从国家司法考试、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的角度来思考,并做了改革和调整。所以,今年他们的考研率达到37%,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假如我们的法学专业40%学生考上研究生,10%通过司法考试,然后再有10%~20%考上公务员,那法学专业也成品牌专业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未来发展和就业这个角度来考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包括研究生教育。现在,我们研究生跨专业考入的现象很严重,那么我们怎么培养?培养他们将来能做什么?有的研究生形成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有问题,就业很困难。所以,我们的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也要改革,要提高质量。昨天法学院谈到本科生通过教考分离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是不是也有积极意义?大学现在都是教考不分离,但是教的质量有时候打折扣。因为无论是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还是研究生考试都不是我们自己组织的,大量的学生需要到外面去考试,所以,教考分离在某种意义上是必要的。
(六)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一是我们学校的发展层次。这就涉及到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前一段各院系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的会上我讲了一些,我觉得可以重申这样几条:
第一,沈阳师范大学要提升办学层次,搞博士学位层次的人才培养是坚定不移的。沈阳师范大学要实现这个层次突破,可能要有一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的就是沈师精神,要“自强不息,创业创新。”我们在没有拿到博士授予权单位之前,我们要踏踏实实地走学科建设发展的道路。
第二,从沈阳师范大学发展的历史和学科现状来看,我们有条件这样做。沈阳师范大学历史悠久,很多专业学科已经形成了优势和特色。现在一些学科已经达到了博士培养的层次,只不过国家博士授权点的制度制约了我们。我们现当代文学学科、教育类学科、动物类学科,包括社会科学类学科,我们文科类的学科培养博士绰绰有余,高于现在很多已经有博士点院校的梯队和团队的质量水平。我们凭什么不培养?我们凭什么放弃啊?没有道理放弃,谁也不能让我们放弃!
二是我们要打造学术团队。要把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尤其要强化学科带头人的奉献精神和梯队人员的团队精神。我感到有些学科建设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有的时候对应的不好。刚才校长也讲到这个问题了。我们确实有必要在科研管理的方法上、办法上做些调整,重点支持、扶持那些和学科建设发展相结合的,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科学研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些有沈师特色和沈师优势的学术团队和梯队。比如当前社会工程哲学方面,田鹏颖同志在国内已经有一席之地了。这样的学科我们能不能推一把,促使其快速发展起来?在我们沈阳师范大学还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学者或者学科有潜力,能发展起来的,我们要想办法给政策让他发展起来。包括我们原来的一些优势学科,怎么样能把这个梯队组织起来,接续起来?大师要有接班人,大师要培养接班人,这就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了。一个是学术带头人有没有一种奉献精神?就是肯于把好的思想、好的想法、好的课题奉献出来,组织梯队,组织教师学生来一起研究,既快出成果,同时也打造出一支队伍来,而且还能把自己推到一个更高的台阶上去。我们有些老师的教训就是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搞,搞多少年也搞出成果来了,做的学问也不错,但是没有形成学科梯队。所以,一旦他离开岗位,就断线了。另外一个是梯队人员的团队精神,现在也有问题。梯队人员有没有一种团结协作精神?一位大师说:“提出问题是创造,解决问题是作业”。梯队人员要给自己定好位,才能发挥应有作用并取得成绩。
在这个问题中我强调一下我们学报的作用。大学学报是什么?大学为什么办学报?它和社会性的刊物是不一样的。它是我们大学的学术阵地。我们要利用好这个阵地,要给老师提供好这个阵地。前几天我和曹萌同志谈了一下,建议对应我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来有目的地设置栏目、组织文章,把我们梯队、团队研究的一些文章集中地发出来,一期一个重点,肯定会扩大学术影响。这个影响既是学报的,也是学科梯队的。前一段我和王大超同志谈,一些老师在研究公立高校合作办学的问题,这些老师动了很多脑筋。能不能把公立高校合作办学研究在我们学报开辟个专栏,连续发几组文章出来,学报立刻会在同行中引起重视,这些学者在学界也会引起重视。否则,我们老师写出文章来,这一篇,那一篇,不会有太大影响。这样我们就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升学报的质量和层次,也推动了学科与梯队的建设与发展。
关于动力的问题我就讲这六个方面,主要是跟大家汇报一些想法,供大家在讨论中参考。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