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方式
  • 加入收藏
  • 沈阳师范大学主页
  • 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动态

    我校田鹏颖教授参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并作为代表发言

    【来源:武亮     作者:     新闻发布:系统管理员    日期:2010/06/29    浏览量:74  】【打印本页】 【关闭
     
    2010年5月5日——6月3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教授代表学校参加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主办的2010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第一期培训班(总第十九期)。期间,田教授于5月13日参加了由国家教育袁贵仁部长主持的以“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用”为主题的座谈会并作为代表发言,第十九期和二十七学员200多人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上,田鹏颖教授第二个发言,顺序依次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原院长陈占安教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艾世林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梅萍教授、上海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王天恩教授、大连海事大学贾风姿教授等7位教授在座谈会上发言。我省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渤海大学、沈阳理工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10所高校参加过培训班的学员参会。
    会上,田鹏颖教授作了题为《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发言,田鹏颖教授的发言着重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育教学应当努力实现的“四个转向”:实现从知识论向方法论的转向、从部分论向整体论的转向,从概念论向通俗论的转向,从理论学习向实践论应用的转向。他的发言受到与会领导、专家和同行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引起了与会领导的和同行的广泛共鸣。认为田鹏颖同志的发言总结的到位、准确、说出了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声。这次大会发言,扩大了我校在中宣部、国家教育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以及在全国近百所大学中的学术影响。5月14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网》等进行了报道。

    附:田鹏颖教授在座谈会上的发言



     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效性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田鹏颖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于2006年5月,是辽宁省高校中成立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我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省级精品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曾对此做了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2007年5月4日,在沈阳召开的座谈会上,我校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情况作了汇报,得到长春同志的肯定和鼓励。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原理课教学的教师,有如下四点体会:
    一、提高教学实效性应当努力实现从知识论向方法论转向
    长期以来,我们不少教师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为一种文化知识,把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言必称“大理论”、“大概念”、“大道理”,并以为这是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真经”。
    其实,这种教育理念走入了两个误区:一是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当成了知识论的马克思主义;二是把根本宗旨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理解为与其他学科(专业)课程一样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
    近年来,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既研究、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注重讲授这些原理的历史、理论和文化背景,进而深入分析和把握马克思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表达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教学方式上,把毛泽东关于“实践——认识——实践”、“群众——领导——群众”、“个别——一般——个别——”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教育方法论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变了过去只注重“认识——实践”、“领导——群众”、“一般——个别”的思维路径,实施从“实践——认识”、“群众——领导”、“个别——一般”的思维路径。我们不是从基本理论开始讲理论,而是从学生最关注的现实问题入手讲理论;我们不是从主要领导指示、决策开始讲理论,而是从学生的心理诉求讲理论;我们不是从一般经验、原则开始讲理论,而是从社会具体案例、民生焦点讲理论,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讲授本来就是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这些探索与尝试极大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提高教学实效性应当努力实现从部分论向整体论转向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不少理论工作者陷入了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地理解为“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误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往往由三个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师分别讲授“三个组织部分”,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完整的世界观”的理论存在,其结果是把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复杂化了,以为复杂就等于深刻;把马克思主义有机整体肢解了,以为肢解就是深入;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以为教条就是“原理”,这种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在教学上使大学生虽然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总有扑朔迷离之感。在实践上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设置了理论障碍。
    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理论品质、政治立场、有机体系、实践特征、社会理想等多个向度,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教学。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使大学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要领,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体会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进而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感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只有研究“深”了,才能讲“浅”了;只有把握“整体性”了,才能讲“清”了;只有选择“精”了,才能讲“懂”了。
    三、提高教学实效性应当努力实现从概念化向通俗化转向
    我们党反复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而实现这“三化”,特别是实现“大众化”的前提是通俗化。
    长期以来,我们不少教师喜欢原原本本讲教材,实实在在讲文本,实际上这也陷入了一个教育误区,把本来不是本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当成本本主义,满堂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范畴,而对生活在21世纪网络世界里的80、90后大学生,能否对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逻辑、语言和思想上产生共鸣则关注不够。
    近年来,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材分解成若干专题,按照专题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文本;我们以专题为单位申请学校和辽宁省教学改革立项,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本;我们按照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方向,有分工有选择地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文本,努力做到深入研究文本,而不简单重复文本,深入讲解文本,而又跳出文本,做到深入浅出,把深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重要文本通俗化、大众化,用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引起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浓厚兴趣,目前自觉参加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学生越来越多。
    四、提高教学实效性应当努力实现从理论学习向实践应用转向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注重引导学生如何阅读、理解现行教材,而对“使用”则重视不够,实际上这也陷入了一个误区。尽管近些年不少高校也在尝试“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却误以为实践教学就是组织学生到农村、社区、连队等进行大规模考察。其实,一方面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目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我们不能把工作重点简单地放在“读书学习”上,而应当努力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从教学体系向育人体系转变,从课堂育人向课外育人转变;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我国高校和社会等诸多条件的制约,组织学生大规模地实地考察,既无精力保障,无时间进行,更无财力支撑和社会关系依托。
    近年来,我们努力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思想理论焦点问题、百思不解的心理问题,实现理论难点点对点、面对面。与此同时,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原成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对国家重大决策、对重要历史事件、对自己人生选择、对亲人同学朋友、对突发公共安全的观点、态度、感情、意志,把这些观点、态度、感情、意志还原成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密切相关的选题,实行演说、论辩、调研、见习、考察以及志愿者行动,创造了平时“开卷”考核、期末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实效性的考评体系,既彻底改变了一张卷纸定学分的考试模式,又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考试作弊问题。
    总之,这些努力和尝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既接受教育,又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实效性。沈阳师范大学的一些在校大学生反映:“我们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讲课不是味同嚼蜡,而是引人胜,是用身边的事,讲深奥的理”。一些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反映:“我们学习了许多公理、定理、道理,但让我们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用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