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方式
  • 加入收藏
  • 沈阳师范大学主页
  • 当前位置:首页  师大学人

    对梦想坚韧的心 对美术执着的爱

    【来源:记者团团员     作者:谢农 孙瑞婷 林阳     新闻发布:系统管理员    日期:2010/12/07    浏览量:79  】【打印本页】 【关闭


      崔嵬,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各类美展,并被收藏。其中,《黄土系列》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梦入长沙滩》获得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文明的觉醒》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生存系列一一家园》获得第七届全国三版展银奖、廖修平奖,《创造的痕迹》第八届全国三版展优秀奖。
      美术楼225室是一间简朴的画室。里面没有豪华的办公桌,没有电子设备,甚至没有高瓦数的白炽灯,取而代之的是各式
    各样的版画、油画、中国画……就在这间画室,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崔嵬副教授。朴实的衣着,和蔼的面容,很难让人相信这便是一位名誉全国的美术大师,但也正是他,书写了辽宁美术学界新的历史。
    “素描”成长历程

      崔嵬副教授出生于沈阳,六岁时受父亲影响开始学画。那个时代没有系统的儿童教学体系,他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是“抗大班”。有一次,他在“抗大班”的黑板上画了一只船,如此简单的图画却受到了当值老师热情的鼓励。表扬,对于一颗童心来讲便是最大的褒奖。从那以后,他不断作画,一路上伴随着掌声和挑战,一画便是四十年。在老师的鼓励下,几年之后,他成了所在初中七个班中唯一一个考取高中的学生。
      他就读的是一所理科高中,毕业后理所当然的成了一名工人。然而,与搪瓷、水泥这些材料打交道并不是他的夙愿。他在工厂里,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为了避人耳目,他把历史、地理等教科书订在一起,包上故事书的封面,坚持自己的求学之路。最终,他在所有人惊愕的眼光中考取了鲁迅美术学院,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
    “水彩”大学岁月

      大学生活就像一张白纸,每一次付出都会为这张纸上添上浓重的一笔。缘于对艺术的热爱,崔嵬副教授在大三时便开始参加全国美展,作品多次入选,并被提名,却始终与大奖擦肩而过。能够有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对于一名学生来讲,已是至高无上的荣誉,然而他却从未满足。
      “艺术创作需要了解每个阶层的生活环境,要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在大学期间,他走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蔚蓝的天空,浮荡的白云,广袤的原野,淳朴的民情,让他更懂得了艺术的真谛。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沈河文化宫工作,后来专职国际贸易。无论从事哪一项工作,他都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但美术才是他的最爱,艺术才是艺术家最终的归宿。终于,在1992年,他来到了沈师,继续自己的美术人生。
    “速写”辉煌成功

      美术是一门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每五年举行一届,是中国美术界最高级别的展览,是美术学界的的诺贝尔奖、奥斯卡奖。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一副综合材料作品《劳动光荣》闪耀而出,一举夺得银奖。由于金奖的空缺,这个银奖更显得价比千金。而这幅《劳动光荣》的作者,便是我校的崔嵬教授。
      在谈到这幅作品时,崔嵬副教授却显得很淡然。“艺术是艺术家的生活的见解,艺术缘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综合材料作品《劳动光荣》是由碎布等材料拼贴而成的一只手套,这是一只工人的手套,从中可以看出工人的质朴和勤劳。正是他对工人生活的思考,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正是他的天才与努力,让这幅《劳动光荣》横空出世,永远刻进了中国美术学界的历史。
      “真正热爱艺术需要坚持,没有艰苦的付出,得到的也不会珍惜。”崔嵬副教授有一颗对艺术坚持、对梦想坚持的坚韧之心,加上他的天才与勤奋,我们相信,他的美术人生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更加璀璨辉煌。
    学生记者:谢农 孙瑞婷 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