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档案
张家鹏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两度担任普通高考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辽宁卷)命题专家指导组成员、审题组组长。
案例分析
“明居园里有位年轻的母亲,她托另栋楼里的一位同龄妇女,把一个苹果带给幼儿园里自己的儿子。受托者问‘汝儿名何?若之何辨识? ’答曰:‘幼儿园里最漂亮、最可爱者。’后来受托的妇女把苹果给了园内自己的儿子。请托者大怒,斥曰:‘汝卑之甚。鄙之甚,乃小利忘义之徒也。 ’”
张家鹏点评:语言风格不一致,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孝顺长辈是家庭美德,值得赞扬;助人为乐是社会公德,应该赞扬。但是这些情太深、太浓、太重,就必须用理来调节。若不然,情义多则有失理法,理智浓则有失人性。情与理好像喝咖啡,没有糖喝咖啡太苦,没有理讲情义太惊险……”
张家鹏点评:逻辑不合事理,修辞蹩脚不妥,行文言不及义。
2008年辽宁高考“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材料作文,有的考生竟以赞叹的口吻写罪犯贪污伎俩的高超,挥霍资财的得意潇洒,追逐声色的风流浪漫。
张家鹏点评:这种以丑为美是非不分的写法,玷污了高考作文的严肃性。
专家支招
自选文体如何避免体裁走样
高考语文允许考生自选文体,鼓励考生写作创新,于是一些考生便产生错觉和误解,突出表现在:
抹煞文体不限与文必有体的关系。伴随话题作文的出现,写作试题有了对文体不限的提示,于是部分考生临场随心所欲放笔去写,结果凑合成一篇体裁杂糅型的“四不像”。譬如:开头云山雾罩亮出一个题记,接下来有不定数的小标题,或以时间、地名充当题目,或以名言警句代替,每个小标题下独自成段,前后标题下的内容要么互不搭界,要么跳跃性很大。全文好像堆垛在一起的积木块,既不是议论文,也不是记叙文,可谓“文体怪胎”。
抹煞写作创新与文体规范的关系。创新是写作的灵魂,高考作文概莫能外。高考写作试题坚持改革的方向,正朝着有利于激发考生创新思维而逐步深化。然而,一些考生没有分清喜奇尚怪与创新的区别,一味地热衷于出奇制胜,乃至不顾体裁规范,随意挥洒,唯奇是求。到头来,记叙文过多说理,议论文偏好描述事实论据,说明文穿插抒情,把文章写成各种文体一锅炒的“大杂烩”。
张家鹏认为,要根治体裁走样的毛病,就要增强文体意识,创新必先辟怪,养成作文必先定体的习惯。强化常用文体的写作训练,练中求通,通后求精。临场作文扬长避短,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
临场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如何将这出重头戏演得精彩、完美,昨天,辽宁高考语文卷命题专家张家鹏根据作文评分标准和自己20余载评阅高考作文的经验,提出制约作文成绩的“五戒”:偏离题意、内容失当、文有语病、体裁走样、字迹难辨。
误解文题成了高发病
2004年我省开始独立命制高考语文卷,其写作题是“平凡与自豪”的话题作文。这道题本身的含意是强调人们在平凡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努力拼搏和创造,取得对社会及个人发展有益的业绩,由此心生自豪、荣光。命题者旨在激励青年人勇于超越自我,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一位考生却把立意定位在 “成功的人,身上都会亮起三种灯:母爱之灯,老师博爱之灯,朋友关爱之灯,这是平凡人闪烁的优秀光彩。 ”显然这是牵强附会地给题意贴标签。
张家鹏说,偏离题意,是高考作文的致命伤,严重影响考生作文成绩。可考生误解作文题,却成了临场作文屡禁不绝的高发病。 “我曾随机抽取200份试卷进行调查分析,在不同程度上偏离题意的考生绝非少数。”张家鹏归纳说,作文偏离题意大体表现三种症状:一是考生临场作文目无全题、以偏概全,曲解了试题含意。有的只是津津乐道平凡人生,或通篇议论自豪的感受,就是不在两者的内在逻辑联系上做文章。二是考生主观臆断,错误解读关键词语。如将自豪等同于欢乐、高尚、得意、美丽等。三是个别考生事先宿构、套做文章,临场写作穿靴戴帽,修头饰尾来挂靠题意,文不达意。
1998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首次将符合题意列为第一项要求,至今没变。而且从2009年开始,在评分标准中又特别强调了“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属于符合题意”。这就强调作文审题的 “精确度”,力戒望文生义。
胡编“老鼠爱上猫”
评分标准对优等作文内容的要求是: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与此对照,张家鹏指出,内容失当的作文表现形式大体有四:一是中心失落。2009年我省高考写作题是关于“明星代言”的材料作文,有的考生行文之前,没能从甲乙丙等五位讨论者的意见中提炼出作文立意,结果写作凭着感觉走,面对讨论者的不同看法,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煞笔之后文章没有中心。二是内容空洞,写记叙文类如流水账,若不然,则是东鳞西爪,支离破碎,勉强凑成一个拼盘。写议论文便是概念化的说理,即使运用事实论据,要么开中药铺,历数丸散膏丹,貌似内容饱满;要么抓个例证画蛇添足,靠玄虚取代阐发见解的逻辑论证;要么对理论论据不加斟酌、锤炼,大段摘引,掩饰内容的贫血症。三是思想跑偏,作文中充斥着色情暴力、悲观厌世、荒诞迷信之说。四是感情失真。每年高考作文都可以看到编造假人假事,字里行间流露着虚情假意,还有的考生表达不正常的感情,爱憎标准偏误。据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的《语文课程解读》披露,某省高考作文,竟然有不少考生都写自己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引起全社会的震惊和批评。
文白混杂 随意“创新”
在张家鹏看来,如果说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内容是血肉、结构是骨骼,那么语言就好像细胞,是生命的基础。写作语言运用水平是阅卷教师评价作文优劣的窗口。从这些年高考作文反映的问题看,很多考生缺乏语言运用的规范意识,文有语病,诸如错别字太多、滥用词语、逻辑与修辞不当等。此外,语言鄙俗、浅露乏味,或陈词滥调、唆唆,或网上稀奇古怪的词语不加筛选地随意使用,均为语病。
张家鹏指出,字迹难辨,妨碍阅卷,丢分在所难免。尤须引以为戒的是,高考话题作文的推出,允许考生自选文体,鼓励考生写作创新,于是一些考生便产生了错觉和误解,出现体裁走样问题。
很多老师给学生押作文题,还有的老师给讲范文,让考生临场套用。对此,张家鹏并不认同。他说,高考作文是综合性最强的试题,是考查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文知识、写作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老师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识见,加强学生语言积累,投机取巧不可取。
(编审 蔡伏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