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孙革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作为Nature杂志封面文章刊发、 成果汇报会现场 “李氏果”被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英国《nature》(《自然》)杂志作为封面文章发表 近日,由我校孙革教授带领的课题组首次发现了时代距今约1.24亿年的迄今最早的真双子叶被子植物大化石——“李氏果”(Leefructus)。这一新成果被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英国Nature(《自然》)杂志作为封面文章发表。这也是Nature第一次用古植物化石作为封面文章,是我校继“赫氏近鸟龙”研究成果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化石标本 复原图 3月31日上午,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科研成果汇报会在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举行。来自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科学时报、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省市12家媒体,共同见证了生物学界又一重大发现。我校党委书记于文明出席发布会并致辞,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所长、课题负责人孙革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这一成果。汇报会由党委副书记林群主持,党委宣传部、学科与科研工作处等部门负责人与我校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参加了汇报会。 党委书记于文明致辞 党委书记于文明在致辞中充满骄傲和自豪地说,我校近年古生物学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四个一”。一是拥有一支国内一流的古生物研究队伍,尤其是古植物学的研究,这是我们今天能有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根本;二是学校建设了一个亚洲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它将集教学、科研、科普及社会服务为一体,对辽宁省科学文化普及、国际交流及合作、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等发挥重要推动作用;三是学校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古生物学院,将担负起为古生物研究培养人才的重任;四是成立了辽宁省内第一个古生物研究所。2005年成立后,为辽宁古生物化石的开发、保护及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研究出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如今,学校在古生物学科方面已经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平台。我们坚信,依托辽宁丰富的古生物资源,我校古生物学科研究一定会打造成省内高校学科发展建设的重要平台,在立足辽宁、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圆满完成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各项任务。 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所长、课题负责人孙革教授向大家介绍成果 据了解,“李氏果”化石发现于我国辽宁凌源早白垩世义县组中部。这次发现的“李氏果”非常接近现生的毛茛科,是我国乃至全球迄今最早的与现生被子植物有直接系统演化联系的被子植物化石。真双子叶植物(Eudicots)是被子植物的主要分支之一,以具有三沟型花粉为特征,全世界现有25万种左右,约占整个被子植物的75%;人们平时常见的槭树、柞树以及毛茛科等都是真双子叶植物。 本次发现填补了我国早白垩世早中期真双子叶植物大化石记录的空白。由于早期真双子叶植物的化石十分罕见,以往科学界对真双子叶植物的早期类群及其祖先所知甚少。本次发现的真双子叶化石“李氏果”是有关我国早期真双子叶植物化石的首次报道。 本次发现的“李氏果”化石保存完好,其簇生的单叶呈三裂状、基部中脉为复出掌状脉,二级脉羽状,扁平的花托顶生在伸长的花梗上,其上着生着5枚狭长形的假合生心皮(果),上述形态特征与现生的毛茛科植物基本一致。 真双子叶被子植物“李氏果”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著名的“热河生物群”的早期被子植物的组成内容,而且进一步证实了真双子叶植物的基部分支在距今至少1.24亿年前的早白垩世已经出现,这对深入研究被子植物的早期分异及多样性的发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家媒体关注“李氏果” 课题负责人、我国古植物学家孙革教授指出,真双子叶植物“李氏果”连同其同层位的“中华古果”、“十字里海果”、以及稍早些的“辽宁古果”等化石的发现表明,早期被子植物至少在早白垩世中期(距今1.25亿年左右)在演化上可能有一个“加速期”或称“爆发期”;这较之科学界以往的认识要早一千万年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