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方式
  • 加入收藏
  • 沈阳师范大学主页
  •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师大

    辽宁日报:制造业文化是辽宁工业文明的最好表达

    【来源:薛影     作者:赵乃林     新闻发布:系统管理员    日期:2012/06/18    浏览量:85  】【打印本页】 【关闭

      制造业文化是从社会生产方式的视角命名

      何谓制造业文化?将它视为辽河文化在当代的延伸与发展有无科学性、是否合理妥帖?沈阳师范大学张家鹏教授给予肯定回答。他认为,首先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对生存环境的人化,亦为生存环境化人,两者在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中创生出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即物态文化与心态文化。因此,文化一旦产生就必然具备了人的生存属性,同时也为人们认识文化的内涵提供了多维向度的开放体系。基于此,人们完全有理由去为文化冠以不同的名号。诸如,按人文地理环境归类为内陆文化、沿海文化、高原文化,又可分为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燕赵文化等;按社会生活领域归类可分为城市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按社会生产方式或生产内容归类可分为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海事文化、建筑业文化、手工业文化等。我们所说的制造业文化正是从社会生产方式的视角命名。辽宁的制造业曾经是全省乃至全国生产力发展的引擎,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主要包括制造业产品的某个流程,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的某个交易环节,管理制造业的诸多规章制度,以及社会成员因制造文化的浸润而逐渐构建起的思想框架、思维方式、价值范畴等,这些无不是制造业文化元素的集合体。所以把制造业文化解读为辽河文化在当代的最佳标本可谓名正言顺。

      其次,换一个角度来说,文化自身又具有时段性,它既是在特定的时空中产生,也是于特定的时空中吐故纳新、发展提升。辽宁老工业基地曾经创造了辉煌,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辉煌已成为过去。如何再造辉煌,既需要物质基础,又需要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精神的提升。党和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给辽河儿女送来了春风,辽宁产业大军和辽宁人民积极推进改革开放、自主创新,以走向世界的眼光和气魄踏上了新的征程,一个以制造业为龙头,不断跨越式发展的新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呼之欲出。那么,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制造业文化必然带有辽河文化母体的特征。当然,这个全新的制造业文化由于新旧多种因素的限制,如初生儿一般还很稚嫩,但可以断言,随着国家和辽宁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完成,辽宁制造业文化必将表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那么,辽宁制造业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辽宁大学焦润明教授认为,制造业是工业文明很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是一个核心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被称为“共和国长子”。苏联的很多援建项目都落在辽宁,特别是沈阳铁西产生了很多代表中国工业化特征的企业。文化的东西需要不断阐释来赋予它新的含义。工业文明从一种文化来看,它不仅仅是机器,背后更有一种文化理念。这个理念首先是创新,并可由此发掘我们辽宁的工业创新精神。文化理念从制造业来看,孟泰精神、工人的创造精神、知识分子的奉献精神等都需要很好地总结。简言之,辽宁制造业文化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创新性等特点。

      制造业文化是拉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省委党校王建学教授在2005年提出辽河文化范畴,主张用辽河为辽宁文化冠名。之后,他不断丰富自己的学术观点,进一步提出辽河文化由辽河古人类文明、清文化、抗战文化及制造业文化构成,而制造业文化则是辽宁当代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的集中展示。在这个学术理论背景下,他强调制造业文化的提出对辽宁经济的拉动颇有现实意义。

      王建学认为,如果说文化是引领经济发展的旗帜,那么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同时又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今,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已经成为辽宁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诺斯的“路径信赖”理论:人过去做的选择将决定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据此,可以说,如果我们继续弘扬辽河文化精神,那么,经济和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如果丢弃了我们赖以生存壮大的文化优势,那么,无论拥有多么先进的机器、多么雄厚的资本,结果只可能是昙花一现。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实践都说明,如果缺乏文化指引和文化价值尺度,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那么无论技术动力增长和知识进步速度多快,都不会使社会的健康达到现代水准,反而会因文化人本精神与技术理性之间的分离,造成人在新经济中的扭曲和社会的畸形发展。因此说,辽宁工业文明的提升和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制造业文化的引领。

      省委党校宋爽副教授看过一本书《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作者是一位美国记者,她环视家里的一切,看见的生活用品净是“made inChina”,就突发奇想,如果这一年里不用中国商品会是怎么样?她这样做了,结果这一年家里没了安宁,丈夫和她吵架,因为过生日的时候买不到蜡烛,所有的蜡烛都产自中国;当儿子要玩具时买不到合适的,因为中国制造的玩具是销量最多、价格最便宜而且种类最全的。这让她意识到她的生活已经离不开 “made inChina”了。这似乎表明,中国在经济方面已经处于非常领先的位置了,但与经济相比,我们的文化却存在很大差距,譬如,中国的图书、电视剧出口都很少,在国内我们津津乐道地看《潜伏》,但这个片子出口却难卖,因为外国人觉得剧情太复杂,剧中人物 “弯弯绕”太多,难看懂。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提升文化的影响力非常重要。

      宋爽提出,辽宁应注重在文化品牌方面的打造,从辽河文化入手,把辽河流域文化中的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积累、不同层次文化积淀、不同内容文化资源进行排列、协调、优化组合,形成一个具有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价值的资源体系和系统,为辽宁文化发展提供可操作性资源平台,打造辽宁特有的文化优势品牌。制造业文化是辽河文化在当代文化的延伸和集中表现。辽宁的近现代制造业曾有一些品牌享誉中外,曾经的肇新窑业、东三省兵工厂等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写下厚重的一笔,沈阳变压器厂、沈阳机床厂、沈阳重型机械厂、沈阳矿山机械厂等也都以“辽宁制造”的大手笔塑造了“共和国长子”的顶梁柱形象。这些具有深刻精神文化内涵的工业史实亟待深入发掘,以此拉动经济、服务现实。她认为,沈飞航空博览园、中国工业博物馆、蒸汽机车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金融博物馆等一系列制造业遗产博物馆可以连成一条线,打造制造业文化旅游产业。此举不仅会提升人们对辽宁本土的文化认同,而且在展示辽宁厚重的制造业历史文化的同时,扩大辽宁对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制造业文化深入人心,成为吸引投资和改变本土形象的重要工具。

      让八面来风锻造出优质、厚重的辽宁制造业文化

      辽宁制造业文化业已面世,那么如何使它深扎根、强身躯、快成熟,提升其存在的意义、价值和效力呢?

      张家鹏认为,其一,大力营造有利于提升制造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们普遍认为,人文环境是形成特定文化类型的最大影响因素。而制造业文化则是带有独自特色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所以,要提升辽宁制造业文化的水平,就要倾力关注、捕捉蕴含制造业文化特质与传承价值的事物,将它们提升为文化符号。一言以蔽之,就是让有形事物的具象、隐形事物的形象,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符号的功能。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只有我们把触目可见的蓄载制造业文化信息的所有元素:雕塑、街景、建筑物、艺术造型,及倾耳可闻渗透制造业文化信息的音乐、戏曲、评书、演讲等熔铸为制造业文化的符号,辽宁制造业文化才会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战中大放异彩。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