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共举,物质创造与文明建设同进。十年中国,社会建设同样成就非凡。
《中国社会科学报》于2012年10月12日总第365期A—06版特别策划了“十年中国 社会建设”专版,我校刘平教授参与策划,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来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验:社会建设重在保障民生》
刘平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作为反映我国社会结构变迁最剧烈、最深刻、最具典型性的地区之一,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社会建设、推进民生保障、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具有前沿性和启发性。
大规模低保救助:拉开民生保障大幕
1997年,国家在大型国有企业中推行减员增效政策,开始了较大规模的下岗裁员。下岗裁员与一批资源枯竭型国有矿产企业倒闭相汇合,构成了可能引起局部社会动荡的下岗失业问题。1998—2001年,东北三省职工总数仅占全国职工总数的13%—14%,但下岗职工却占全国下岗职工总数的24%—27%,而辽宁的下岗职工总数又高于吉林和黑龙江两省。
阜新市是辽宁省下岗严重的典型地区。2002年,该市78万人口中,每4人就有一个下岗失业人员,民生保障问题亟待解决。2002年,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辽宁省首先在以矿业为主的地区启动大规模低保救助和再就业扶助工程,民生保障大幕由此拉开并取得显著成效。1997年,阜新市仅有600余人得到低保救助,2000年上升到95000人,2002—2005年基本稳定在170000人左右。
2003年,国家进一步扩大民生保障范围,辽宁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内施行最低社会保障制度试点的省份,2004年低保试点范围推广到东北三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保障体系和管理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在公开公正的基础上做到了应保尽保。此外,政府还及时制定了减免低保人员取暖、医保、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费用的政策。
十年来,辽宁通过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试点和社会分配制度的初步改革,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一系列社会政策的调整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对少数困难群体的救助和保障已从城市推向农村。
棚户区改造:住房制度改革后的成功经验
早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前,房地产热尚未出现时,辽宁省棚户区改造工程就已持续实施多年并深入人心,这项与经济适用房社会政策目标相一致的工程被媒体称为辽宁省一号工程。
2002年,阜新市因矿业枯竭开始经济转型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就通过了对该市采煤沉陷区危房治理的专项转移支付。2005年3月,辽宁省正式下发《全省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计划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据媒体报道,2005年,抚顺市全市累计拆迁棚户区房屋318万平方米,建设安置用房463.5万平方米,动迁居民9.56万户、31.82万人,占全市城市人口1/5的集中连片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2011年,总投资32.8亿元的辽宁阜新国有工矿企业棚户区改造工程竣工,共建设回迁楼243万平方米,惠及3.7万户家庭。一些国外学者认为,辽宁省的棚户区改造工程的样板具有国际意义。
2005年以来,辽宁省累计改造棚户区2910万平方米,建设回迁楼4402万平方米,改善了70.6万户、211万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
信息平台:社区链接与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
在基层社会治理上,单位制的消退和社区制的社会管理替代作用同样不可逆转。但由于后单位制时期中国城市社区组织的不发达和城市居民社会参与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政府和各种社会团体、专业机构的社会服务意愿,不利于福利输送渠道的建立。为克服社区制在组织结构、文化习惯、产权制度等方面的局限,辽宁推出了一系列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平台,不断进行社会建设创新。
作为创新信访稳定工作的重要内容,沈阳市委、市政府投资上千万元打造了“12345”市民诉求专线,24小时接听和受理群众电话诉求,让群众反映问题省时省力省成本,在听民声、解民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专线自2008年5月24日零时开通以来,到2009年3月底,共受理各类电话诉求94310件/次,通过现场答复、向相关单位交办等方式,共办结91669件/次,受理网上信访投诉547件,接到表扬电话2537次。
辽阳市白塔区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在整合所属部门和有关行业公共服务资源的基础上,组建了白塔区市民服务中心,并开通了便民服务热线“96886”。通过热线电话、辽阳网、社区服务网络“三位一体”的运行方式,整合居民与社区服务企业、社区卫生服务站、专业社工站、警务应用平台及居民诉求网络,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搭建起一条坚实的互动桥梁。
共享性的信息服务平台使社区建设初期僵硬的行政化管理变得人性化和柔性化,它不仅开创了改善传统社区互动的一种有效形式,而且通过公共服务,增进了国家和民众的联系,扩展了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
(作者系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教授)
新闻链接:http://www.csstoday.net/Item/2629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