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纯洁道德入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方面的倡导,涵盖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对于当前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力的理论遵循和行为指南。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是对每位公民的精神洗礼、灵魂塑造和价值重铸。培育每深入一步,都要受到人性、思想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都要经历复杂的破和立的斗争,都要伴随道德修养的考验和检验。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紧贴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实际,牢牢把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和阶段性特征,真正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铸魂工程来抓。 认清人的善恶两面性,引导崇良崇善。作为一个社会人,都有善恶两面性,到底是向善还是向恶,关键是看他的思想和行为如何。无论哪个时代、哪个社会、哪个民族、哪个国家,人们都把对他人对国家对民族和社会有利的思想行为叫做善,把有害的思想行为叫做恶。要看到,作为现实的人、社会的人,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善的、积极的和高尚的一面,也有恶的、消极的和阴暗的一面。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严格的法规制度约束和规范,以及积极向上的环境熏陶,使得绝大多数人善的一面得到了弘扬光大,恶的一面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少数人消极的一面,也可能会滋生、蔓延、膨胀,从正直善良的人变成一个作恶多端的人。因此,必须客观地看待人的这种两面性,积极引导向善扬善、弃恶从善。 认清人的思想多变性,引导理智理性。人的思想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不可能一成不变。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过去没发生问题,不代表将来不发生问题,今天思想工作想通做通了,明天受到某种干扰又可能出现反复。有的人思想和心智还不成熟,遇到问题和困难有时不能正确面对、妥善处理,特别是在个人目标没有实现的情况下,就可能因一时糊涂,思想就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的是渐进式的,有的是突变式的。在一定条件下,私欲就会冲破理智防线,个人主义就会泛滥成灾,甚至走向极端。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有效地进行教育引导和思想疏导,个别人的思想就可能向正确的方向转变,就可以有效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一方面,各级党组织需要时刻加强思想预见性,扎扎实实做好一人一事的工作针对性,思想见面早察觉,见微知著多预防。另一方面,个人需要做到处处自警自省,克制私欲、增强理性、减少冲动,自觉遵规守法,防止成为欲望和冲动的俘虏。 认清人的经历复杂性,引导自尊自爱。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社会并非真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观念,会促进人们健康成长;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会带来负面效应。绝大多数人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够自觉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洁身自好,积极向上,立足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但也确有少数人受“四风”的影响,在物欲横流面前,抵制不住名利美色的诱惑,世界观发生动摇,人生观发生错位,价值观发生扭曲。外部诱惑客观存在,并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我麻痹、自我松懈、自我解除武装。只要主动面对、正确应对,掌握主动、严格自律,就能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再多的苍蝇也不会叮无缝的蛋,就能够拒腐蚀永不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认清人的追求现实性,引导修德养德。道德是做人之本、成事之基。从一些违法案件和事故教训来看,违法犯罪往往始于道德滑坡。每当面临生死、义利、得失、邪正的考验的时候,做到知法守法、弃恶扬善,既是公民道德规范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导大家自觉做到思想道德的纯洁、政治信仰的坚定和行为的诚实守信,真正把思想欲望和行为追求关在道德法制的“笼子”里,从而有效防止和杜绝忠孝不顾、诚信缺失、礼仪失范、廉耻不分等道德滑坡、行为腐败现象,自觉划清是非、荣辱、善恶、美丑的界限,修去邪恶的、消极的思想,养出善良的、高尚的行为,边修边养,边养边修,持之以恒,终身不辍,方成正果。 当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级需要紧密结合实际,通过学习领会、宣传培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转化为大家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从而以牢固的道德基础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以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传播时代的“好声音”,不断积累释放社会文明和谐的“正能量”,从而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思想保证。(孙建国 :安徽省新闻出版局政策法规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