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方式
  • 加入收藏
  • 沈阳师范大学主页
  • 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学习  重要文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冯培:有效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

    【来源:贺守喜     作者:     新闻发布:系统管理员    日期:2015/02/25    浏览量:87  】【打印本页】 【关闭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冯培:

     

    有效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

     

      对高等学校而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其布局谋篇的战略意义,可与十年前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相比。从“三育人”到“五育人”的领域拓展,从着眼学生精神风貌的“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到着力教师队伍建设的“固本工程”、“铸魂工程”的指向深化,不仅显示出在当前多元文化交融、多种思潮涌动、多样价值并存的社会境域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生的紧迫现实性,更表明了在师生发生着从单维接受向多维比较的认知转化、从注重听取向强调参与的行为演变、从“一条大河波浪宽”的价值凝聚向“千江有水千江月”的价值变迁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把牢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极端重要性。

      必须看到,伴随着人们认知世界的多元化、精神世界的分众化、意义世界的感性化、情感世界的碎片化,今天主流意识形态的外化传导过程和师生的内化接受过程,绝非是一个“子弹”与“靶子”的线性传播关系,而是一个“强震”与“共振”的多元变量关系。因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达到有效性,就首先应在“融于有意”与“化于无形”这两个维度上,创新性地提升自身直面问题的针对性。

      所谓“融于有意”,是指学校应当对宣传思想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增强集成共进的整体性与协同性。就目前运行机制而言,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客观上存在着相互并行、互不隶属、垂直管理、分科执掌、分层负责的不同管理系统。现实中不同系统间有机联系的缺乏和彼此割裂的固化,往往造成虽然各方投入很大,但却由于在教育内容共融、教育时空共振、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缺乏整合协同,并不能同一地支撑同心的目标。

      因此,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合力体系和整体观念已初步确立的基础上,需要持续推进的,仍然是愿景同一、使命共担、分而不散、功能互补的整合协同性。我们要以顶层设计营造主渠道和主阵地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同步共振;要以系统设计推动课程教育与课外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形成互补延伸;要以制度设计促进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形成整体合力。

      所谓“化于无形”,是指学校应当对宣传思想工作做好传导设计,增强与时俱进的感召性与引导性。大量现实表明,在各种思想文化信息对人们思维形成的影响中,传导过程本身感召性与引导性的程度,决定着引发受众选择性、构成冲击强烈性的幅度,进而同样影响其实现内化认同性和建构价值性的强度。“理”是“论”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引”是“导”出来的,不是逼出来的。因此,遵循“用户至上”、“体验为王”这些已在师生思维方式上潜移默化的互联网思维习惯,通过转换角色、转换情感、转换语境,将理论的文本概念变成情境的人本演绎,融“教”于“导”,寓“理”于“引”,既是网络在线教育保持“用户黏性”的基本方法,也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时代视角。

      所以,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公众意识和传播理念已初具形态的推进中,需要与时俱进的,仍然是关注变化、直面问题、站在前沿、引领潮流的自身创新性。我们要用大众化分享共识以强化知觉,用朋辈化消弭隔膜以深化感觉,用情感化建构价值以内化悟觉,来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温度;进而使鲜活生动的形象感受,深化为师生自觉内省的心理感动;将即时短暂的体验感受,升华为大家知行合一的情理感佩;让灵活参与的互动感受,扩展为高校群体仿效的哲理感染,以强化宣传思想工作的深度。惟有做好这两个重要取向的传导设计,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