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方式
  • 加入收藏
  • 沈阳师范大学主页
  •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师大

    东北新闻网报道我校驻村干部王冶同志事迹

    【来源:宣传部    作者:    新闻发布:张洋    日期:2023/07/11    浏览量:91  】【打印本页】 【关闭

    近日,东北新闻网报道了我校驻村干部王冶同志多年来扎根开原农村,带领姜家村村民脱贫致富的感人事迹,全文如下:


    初春的阳光温馨恬静,开原市城东镇的姜家村,整洁干净的道路两旁,一排排树木吐露新芽,柳枝随风飘展。村民们三三两两在宽敞平坦的文化广场上散步......

    这个远近闻名的脏乱差村不仅变成了路直沟平,鲜花吐艳的美丽乡村,今年正在经历一场由穷变富的考验……

    这些变化与5年前走马上任驻村第一书记王冶紧密相关。

    41岁的王冶是2018年5月走进姜家村的。

    那年,五一小长假刚刚结束,这个从沈阳师范大学派出的第一书记在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陪同下走进姜家村破旧的村部--年久失修的2间平房,不到200平方米,房顶和墙壁上布满漏雨和发霉的痕迹,不用说没电脑、没文件柜,连像样的办公桌椅都没有。10多个学院的老师站没处站,坐没处坐......

    “可把你盼来了,快帮我们想点儿招法吧!”村书记和村主任紧紧拉住王冶的手。

    几个村民的眼神里满是疑惑--这学校老师下农村能干啥啊?会种地还是会打粮?估计这学校也派出不出正经人啦?他能让村子变样吗?

    不怪姜家村的村民们这么想,王冶也是一脸懵!这一路上,他一直以为这个村跟《乡村爱情》里的象牙山村差不多,哪成想一进村,路不像路,房不像房,有很多看着破旧不堪的民房,更看不出村里能有什么产业支撑?!

    脱贫关键词01-希望

    王冶的心里忽然百感交集,他出生在开原,父亲无数次给他讲过这里的山山水水,这次响应号召自愿申请回老家当第一书记,就想为家乡发展做点贡献,没成想,现实与梦想有着太大的距离。他忽然有点儿胆怯了,看来这脱贫重于发展,他人生地不熟的,孤掌能鸣吗?

    显然,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也现实惊呆了,纷纷握住王冶的手:努力吧,有困难就找我们,一定全力帮助解决!这句话虽说是给王冶吃了粒定心丸,但这驻村第一夜,他在宿舍的床上辗转难眠。

    第二天,王冶就开始东家进西家出,逐门逐户去了解情况。一个小本本很快就记满了:姜家村有303户,有39户低保户,2户五保户,4户建档立卡户,11户低保边缘户,在籍的1033位村民,只有300多人在村务农--贫穷逼得壮劳力们都外出打工......

    最困难的是80岁的村民张井清家,一家四口中有三口是残疾人,妻子和两个孩子都患有遗传性的进行性肌肉萎缩综合症。全家人的生活全靠租地和低保维持,那日子过得得当真是一言难进。

    王冶看着这状况,心里酸甜苦辣不是味,眼瞅着端午节就要到了,他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3000元购买些慰问品送进了最困难的10户村民家。久违的温暖让这些困难户的眼里闪出一点点渴望的光--八成这次有希望了!

    王冶看到了这光亮,为了坚定村民的希望,隔三岔五自掏腰包走访慰问贫困户、老党员、五保户、退休老教师成了他的习惯。

    王冶是这么想的,我是第一书记,记村民的心始终保持温度是力所能及的,花点儿钱就花点儿,谁让我的根在这里?于是,他将所有相关扶贫政策研究个遍,为每个困难家庭都做了一份帮扶档案,然后协调民政、残联等多个部门协调帮扶政策和资金,做到能扶尽扶。他的这些办法让村民眼里的光更明亮了。

    王冶在调研报里是这么写的:

    “既然是驻村第一书记,就要沉下心、住下来,主动融入到村民中去。要全程为‘美丽乡村’建设出主意、谋实事、谋方案……”

    脱贫关键词02--信念

    慰问和帮扶解决不了关键问题,脱贫的关键词是“干实事”。

    姜家村的一组和四组的村民下地干活,必须经过两座桥,这桥却年久失修,一组的桥经常被大雨冲断,孩子们上学,要绕道两三里。四组的桥桥面下陷,桥体倾斜,靠几棵树支撑。由于常年风雨侵蚀,砖块粉化严重,随时都有可能坍塌。

    王冶看在眼里,急在心中,连接开了十几次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大会,研究想啥办法将这两座危桥拆除重建。

    建桥,可不是小数,这钱从哪儿来?王冶无数次向镇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与开原市有关部门对接沟通,又向学院领导求助,在他的多方奔走和多个部门的合力支持下,历经10个月,他跑坏了2双皮鞋,终于争取到60余万元的修缮资金。

    2个月的昼夜赶工,两座新桥立在村民面前--王书记是真干实事啊,是我们全村人的福星!

    看着两座新桥,王冶的心里也是百感交集,一是他真没想到自己真能让两座新桥建起来,在这两个月里,他跑了4个部门,汇报交流了8次,写了两个汇报材料,连父母多年不用的老关系都盘活了,甚至,父亲2次拖着病体替他奔走......为家乡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是他们两代人的情结。

    危桥问题解决了,就是整冶村容村貌,这次村民们都主动出工献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姜家村改天换地。

    王冶在调研报告中这样描述:

    坑坑洼洼的村路填平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成了过去式;村路两两侧的粪肥、秸秆、杂物挪走了;安装了路灯,栽植了路树……

    截至现在,姜家村共计修路6公里、种树2700多棵、修建边沟1700米、安装路灯20盏、翻修村部、修建1100平的文化广场、制作文化墙、购置篮球架等等,累计资金投入300余万元。

    脱贫关键词03--党建

    村容村貌改变的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改变永远是强化党支部这个发动机。

    王冶在工作中理清了村子脱贫的症结--基层党组织涣散。

    要扭转这种局面,首先要从村两委班子抓起,通过打造坚强的基层党组织,才能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于是,他再次寻求沈阳师范大学的援助,争取了3万元的党建专项经费让村党支部也旧貌换新颜,并且,在校党委的策划下,粮食学院、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与姜家村进行了支部共建,共同为村里的未来擘画蓝图。

    有了外力加持,村党支部的办公环境和办公设施不仅大变样,支部活动也风生水起--

    田间地头、老百姓炕头讲党史;学习宣讲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两学一做”和“三会一课”也落地开花;主题教育动员会、毛丰美事迹研讨交流会让党员们增强了干事创业的动能;农村违法违纪案例警示教育会让村民们的法治观念逐步提升;专题辅导、讲党课、党日活动、开展晨读、夜读等活动让党员与村民水乳交融......

    四年来,姜家村党支部活动累计100余次,党务机器运转正常,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领导力被激发出来,村民们纷纷立志建好美丽乡村。

    脱贫关键词04--产业

    2021年,王冶的驻村工作已经到期,按常理,他完全可以回复象牙塔里的稳定而规律的工作,至少可以日日陪伴女儿成长--要知道,他到姜家村报道里,女儿还有3个月才出生。这三年,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合格的丈夫、合格的儿子。甚至,2019年,父亲因胃癌离世前,他也仅仅陪伴了3天.....

    应该说,姜家村还没有真正脱贫,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父亲的心愿也没有实现--村里还有2.2公里村路没有修完,村里还没有一个像样的特色产业,村民的口袋里还不富裕......

    当然,下一任第一书记可以继续干,但是,王冶就是不放心啊!于是,他咬咬牙,继续留在姜家村!

    2022年,镇党委将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头等大事,王冶也把这项工作当做自己的首要任务。

    当时,农办、农科院?等多个部门对城东镇的自然条件和土壤状况进行了多方研判,建议开发酸枣种植业。头脑灵活的王冶嗅出了这个产业的香味,主动请缨将姜家村作为先导村,试种酸枣。

    酸枣又名棘子、野枣、山枣,多野生,属于灌木科木本植物。酸枣不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也具有“养肝,宁心,安神,敛汗”的药用价值。

    经过村两委班子讨论,规划出了300亩土地种植酸枣。为了能在最快的时间看到结果,王冶多方设法,请来农业专家为村民讲授种植酸枣的注意事项,自己也经常长在地里,和村民们研究种植过程中碰到的难处和问题,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解决。

    酸枣从苗期到挂果成熟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这3年正好为他研究酸枣产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时间,王冶,这个大学辅导员开始学习各种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与酸枣仁销售商打通关系,建立联系。在他的计划里,2025年,这酸枣必须丰收!

    2023年,姜家村和酸枣种植面积又增加了50亩,全村人都想让小酸枣成为致富增收的大产业。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伟绩。

    用村民的话说,王书记成好了,他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肚量,他乐于付出,心里装着村民,眼睛盯着发展!

    用王冶自己的话说: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故乡?唯有“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