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专访我校肖迪教授10月14日,人民政协报以《肖迪:探路“京剧+”》为题,报道省政协常委、民盟盟员、我校梅兰芳艺术研究所所长肖迪教授履职情况,刊发在第6版。 报道从“师徒履职共推戏曲进校园”“用‘京剧+’讲好中国故事”“为专业人才‘把场’助力艺术发展”三个方面介绍了肖迪教授作为梅派艺术第三代传人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创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作出的积极贡献。 人民政协网链接:http://www.rmzxb.com.cn/c/2024-10-14/3618586.shtml 附原文: 肖迪:探路“京剧+” 肖迪(居中)在交响乐版《霸王别姬》中扮演虞姬 肖迪 辽宁省政协常委,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国家一级演员,梅兰芳艺术研究所所长、梅派艺术第三代传人、京剧梅派艺术大师梅葆玖先生入室亲传弟子,辽宁实验京剧团团长。 “眼下,我们正在筹备在10月22日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的纪念日,举办‘青春对话 梅香永续’百名大学生及国际留学生梅派艺术研讨及展演活动。11月中旬,还计划在沈阳举办‘盛京梅韵’青少年戏剧展演活动。”近期,除教学工作外,肖迪的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作为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唯一入室弟子和梅派艺术第三代传人,肖迪始终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创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 师徒履职共推戏曲进校园 梅葆玖先生生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十分关心,在连续6届全国政协委员的履职生涯中,他有不少提案与之相关。肖迪告诉记者,师父的提案对她颇有启发。 传统戏曲里有很多故事都是教怎么做人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梅葆玖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持续推动着戏曲进校园。他曾说过,让学生学点京剧,唱点京剧,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京剧大师,而是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也曾连续三年在省政协会议上提交提案,建议京剧进校园。”肖迪在《关于在中小学设立京剧课程的提案》中建议,辽宁省相关部门可以以京剧为载体,结合本地历史编纂辽宁省京剧教材,在试点学校开设京剧课程。 是建言者,更是践行者。这些年来,肖迪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安排各个行当的京剧老师深入合作单位小学,定期给孩子们上京剧专业课。她在辽宁发起建立了国内首个梅兰芳京剧艺术传承基地,一有机会,她就会带着基地的小演员们参加各类演出。 肖迪还将“京剧文化”带进了幼儿园,让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披挂上阵”,通过举办“京剧娃娃”摄影展,共同定格国粹之美。 今年5月,肖迪应邀到清华大学,以《新时代梅兰芳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为题为大学生们作讲座。讲座后,一位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发出感叹:“没想到京剧还能这么时尚、有魅力。” 用“京剧+”讲好中国故事 4月6日,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交响乐版的《霸王别姬》如期上演。肖迪扮演的虞姬与“钢琴霸王”再一次以“声”相对。 用梅派的唱腔跟纯的交响乐结合,用钢琴来化身霸王来跟虞姬在现场演对手戏。听起来就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出创意之作,已经在法、美、德、意、加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演出了几十场。 中国的京剧与西方的交响乐有着巨大的差异,将两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聚合一体,让外国观众也能够感受京剧、理解京剧,这个创意似乎有些疯狂,之前也鲜有尝试。 “难度肯定是巨大的,但再难也值得一试。”肖迪回忆起2015年开始与指挥家、作曲家谭盾创作这个作品的艰辛历程,“最大的难点和突破在于融合,因为戏曲艺术是有板有眼的,这与交响乐的旋律节拍不是一回事。我需要把交响乐融在京剧的节奏里。试了又试、练了又练,但每次演出时都会有需要临场发挥的地方。交响乐中没有一个是传统京剧的伴奏,为此,我的唱腔、身段、剑舞都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创新无疑是梅派艺术的精神内核之一。1915年,梅兰芳排演的第一部古装新戏《嫦娥奔月》开创了京剧舞台上古典神话歌舞剧的先河。2014年,在梅葆玖的指导下,肖迪复排了《嫦娥奔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精彩呈现。“伴奏、乐舞、灯光、舞美都采用了当时最新的表现形式,甚至首次在京剧舞台上采用了激光灯布景。”肖迪说,“当时还是有些顾虑的,但师父鼓励我说百年后的《嫦娥奔月》就应该有新的样子,至于如何评价这出戏,要交给时间、交给观众。” 除此之外,肖迪还尝试拍摄过京剧数字电影,现在,她又在尝试将AI技术应用到京剧表演之中。她发起的“京剧+大语文”项目,用15集电视专题片讲述15个京剧故事,已经进入收官阶段。“‘京剧+’现代表现形式会发生‘化学反应’,给传统艺术带来无限可能。不管做出何种尝试,我们都是希望能够把中国故事、把梅派艺术故事讲好,讲给更多人听。”肖迪如是说。 为专业人才“把场”助力艺术发展 9月10日,教师节,肖迪一如既往走上沈阳师范大学的讲台。课上,她声情并茂地演唱了一段《梨花颂》,这是梅葆玖的代表作《大唐贵妃》的主题曲。“今年是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也是我的恩师梅葆玖先生诞辰90周年,我希望用这首梅派经典曲目表达对恩师的敬意,也祝愿老师心中最惦念的同学们学业有成、前程似锦。”肖迪说完,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2009年,肖迪作为省政府特邀优秀人才从大连京剧院引进到沈阳师范大学,担任辽宁实验京剧团团长。为了更好地在辽宁发展和传承梅派艺术,由梅葆玖先生提议并亲自授权,在沈阳成立了中国首个梅兰芳艺术研究所。“研究所的职责在于传承剧目、传承梅派精神,还要搞科研、出作品、培养专业人才。”肖迪说,“说白了,就是要为京剧艺术传承和发展‘把好场’。” 所谓“把场”,意指戏曲界名家前辈有意栽培晚辈后生,在晚辈学人演出某剧目的时候,在舞台侧幕关照提点、以确保演出顺利成功的做法。 2009年,肖迪受邀赴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梅派经典剧目《穆桂英挂帅》大戏。“响排、彩排、演出,连续三天的排练演出活动,师父全程指导,并在两天的演出中亲自为我把场。” 有了这次被“把场”的体验,肖迪也更加坚定了要为学生们“把好场”的信念,无时无刻不在助力为京剧传承和发展创造条件。 有一次,在参加省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调研时,肖迪在阜新市的一处调研点发现了一个非遗小剧场,“很具有实验性,群众参与度也很高。”肖迪很受启发,回到学校后,她就争取学校支持,在沈阳师范大学内创建了一个小剧场,“这个小剧场并不单纯是演出,还有一些体验性的功能、服务社会的一些功能,至今还发挥着作用。” 10多年来,肖迪作为辽宁省政协委员提出了多个关于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艺术教育发展的建议。与此同时,基于京剧专业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丰富,《梅兰芳纪念集》《梨花开时春带雨》《梅园芳华正怡人》等一批著作陆续出版,她培养的戏剧专业人才也已遍地开花。 谈及未来,肖迪说:“我将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政协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传承和弘扬梅派艺术、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坚信,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