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以群众路线凝聚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群众路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科学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内容丰富而颇具特色的党的群众路线。研究、坚持和发展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对于我们党凝聚“中国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中国道路”的伟大产物
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产生的,并在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中国道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
(一)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萌芽和初步发展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萌芽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领导工农群众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人民群众的力量有了实际认识。这一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两篇重要文献,为其群众路线理论的萌芽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充分肯定了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指出“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5页)要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权力,完成国民革命,必须充分发动和组织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亿万农民群众,来一个农村大变动。《报告》通篇贯穿着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斗争实践中向群众学习,总结群众斗争经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样一种基本态度,是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萌芽的具体体现。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战爆发,在白色恐怖和反“围剿”的残酷斗争中,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初步形成。残酷的革命斗争实践使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除了军民关系,从红色政权建设到白区工作,从工会工作到农村工作,从经济工作到肃反工作等等,都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一时期毛泽东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写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文章,包括《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反对本本主义》、《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名篇,标志着其群众路线理论的初步形成。他反复阐述在革命工作中关心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活的重要意义,强调只有通过切实地为群众谋利益,并且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才能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使他们聚集在革命政党的周围,形成一道任何反动势力都打不破的铜墙铁壁的道理。他指出:“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36页)“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38-139页)“同志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39页)这一时期,他还明确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1-112页)
这些论述鲜明体现了他要深入基层、深入调查、深入群众的群众路线思想。
(二)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得到了具体的阐发,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时期,毛泽东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为群众谋利益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是党制定政策的基础的观点,发动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的观点,既反对命令主义又反对尾巴主义的观点,等等。1943年6月,毛泽东为党中央起草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具备了成熟的理论形态。该文精辟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步骤,透彻地说明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一种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并且指出,这个过程的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899页)毛泽东把群众路线提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作出理论概括,或者说,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化为领导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又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094-1095页)至此,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获得了清晰明确的科学内涵和鲜明准确的表述形式,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成为全党工作的根本路线。
(三)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使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根据这一时期新的社会转型特点和党在全国处于全新的执政党地位,毛泽东向全党提出,要继续保持和不断加强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38-1439页)党执政以后,鉴于确有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增长了脱离人民群众的不良习气,毛泽东于1957年3月发表了《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党员和党的干部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要保持好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转引自段荣志、徐月英:《论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历史发展》,载《阜阳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他指出:“我们的同志应当注意,不要靠官,不要靠职位高,不靠老资格吃饭。”他认为真正靠得住的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切实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毛泽东提出,我们党要教育党员和干部放下自己的架子,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才能保持党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本色,才能使党永远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这一时期,他还提出了要把执政党的活动置于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的思想(秦则念:《毛泽东关于执政条件下党要坚持群众路线的思想和启示》,见人民网理论频道,2013年5月20日),使其群众路线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