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开栏的话
历史带给中国人的是一个极具分量与独特性的中华文化:观念上和而不同,现实中交融会通;既高峰突起,蔚为大观,泽被天下,又静水流深,隐于寻常,百姓日用而不觉;更重要的是,它历经数千年嬗变而不曾中断,既标志着一个独特文明体系的定力和凝聚力,也彰显着与世界其他文明互联互通的包容和开放。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今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不久前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体现了新形势下中华文化固本开新的方向和指导思想。
即日起,我们推出“找准精神的根脉:传统文化系列谈”栏目,约请知名专家学者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解码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让我们从日用而不觉到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同时,针对当下传统文化实践领域存在的误区与问题,进行剖析反思、纠偏匡正,重拾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性与敬意。只有在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找准精神的根脉,才能真正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放眼世界,发出继往开来的中国声音。
●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没有中华文化,就不成其为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只有牢牢站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立场,才能从根本上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
●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文化发展长河的内在延伸,对于中华文化有多方面的需求: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建设与巩固;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价值观建设;吸取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
●围绕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依托中华文化的智慧,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和中国价值的“中国方案”。中华文明赋予我们的世界观和以此处理复杂事变的能力,是支撑这个大文明数千年发展的内在力量
近代历史学家就中国历史文化的三大特征问了三个问题:第一,地域辽阔,人口繁盛,先民何以开拓至此?第二,民族同化,世界少有,何以融合至此?第三,历史长久,连绵不断,何以延续至此?历史学家说,从这三个特征来看,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必然有一伟大的力量寓于其中。这个力量是什么?近代历史文化学者并没有给出答案。今天我们可以明确回答:这个力量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和它所滋养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它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当起中华民族生命发展的重大责任。
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其中的核心观念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互为一体,离开了中华民族就不会有中华文化,同样,离开了中华文化也就谈不到中华民族。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传,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也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深入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放到世界文明史中来看,中华民族创造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演化的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了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同时,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又包涵了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价值,对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共同价值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我们身上担当着中华民族发展的责任,就必须保全它的生命营养,发扬它的精神信念。弘扬中华文化是持守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延续民族精神血脉的根本途径,只有牢牢站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立场,才能从根本上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的价值
中华文明的悠久传承,是中国道路的深厚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弘扬中华文化,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中,明确肯定了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植根在中华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以土与根、源与流来说明中华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意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华文化发展长河的内在延伸。因此,中国特色不是外在于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而是中华文化自身发展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化有着内在的承接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自觉地理解这种关系,自觉地以中华文化为其历史源头。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充沛的资源养分,充分吸收中华文化的营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成长发展,这是弘扬中华文化的直接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会建设过程,对于中华文化有着多方面的需求。首要的一点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建设与巩固。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中,中华文化成为全中国13亿多人民凝聚力的根本来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有了这些共同的文化价值才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实现了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才有了民族凝聚力量的基础。中华文化一贯倡导爱国主义的精神和群体高于个人的价值观,倡导人民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目标为目标,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团结一体,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第二是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价值观建设。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德化人,在历史上形成了一套道德文化的完整体系。中国在历史上号称礼义之邦,高度成熟的道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致力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传承发展这一道德文化体系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主体。中华文化的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根系,不继承弘扬中华文化的美德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就没有基础,就不能形成当代中国的共同价值观。第三是吸取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中国历史悠久,记载历史的典籍非常丰富,其中不乏总结历史经验的史学著作。中华文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使得它重视现实世界及其历史的发展,重视从历史成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形成正确的治国理念。中华民族历久发展至今,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断总结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作为治国理政的借鉴。今天我们面临的治国理政的实际情况要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复杂,但中华文化积累的丰富经验在许多基本方面对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特别是中华文化提出的许多思想理念,如以民为本、天下为公,都可以与现代概念相衔接,而且仍然富有引领的意义。